|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明星趙露思抑郁背後:揭秘中國娛樂資本的盤剝真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導讀】近日,明星趙露思發文承認自己被確診為分離轉換性障礙,表現為失語、四肢無力等症狀,直指娛樂圈資本的壓榨剝削。公眾在震驚之余,也產生了疑問,一個頗有名氣的明星為什麼難以保障工作環境?身處娛樂圈的普通勞動者又當如何?本文以綜藝節目實習生為例,深入探討了中國娛樂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現狀,揭示了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所承受的無薪勞動和超負荷工作。這種做法不僅削弱了實習生的思想能力和反抗意願,而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


文章指出,綜藝節目制作是一種“娛樂性勞動”,實習生在高強度工作下,卻得不到相應報酬,甚至需要自掏腰包維持生活。這種勞動控制並非依靠傳統的強制手段,而是通過以下三種文化策略來實現:1. 關系工作:公司營造了一種導師與學生、朋友之間的親密關系,通過關心實習生的生活、提供娛樂活動等方式,提升實習生的好感度,從而使他們心甘情願地投入高強度工作。2. 情感工作:公司利用表演、游戲、講黃段子等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實習生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地完成了高強度工作,模糊了娛樂與勞動的界限。3. 情懷工作:公司宣揚“為傳媒理想而犧牲”的企業文化,通過講述勵志故事、歌頌奉獻精神等方式,激發實習生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使他們忽視了自身的剝削,心甘情願地付出更多。

這些文化策略共同作用,構建了一種“娛樂幻象”,使實習生在愉悅、興奮、崇高的體驗中,主動接受了自我剝削。這種文化性的勞動控制和意識形態支配,是當前中國綜藝娛樂產業市場化背景下的一種新邏輯,值得我們深思。


娛樂至死的另一種隱喻?

在絢麗閃耀的舞台燈光與震耳欲聾的音樂渲染之下,我進入了一種眩暈的狀態——這個景象和《黑鏡》“1500萬”故事中的那個華麗、精彩而虛幻的選秀舞台如出一轍,所有人都不知疲倦地鼓掌喝彩、放聲大笑……這是一個普通的周四夜晚、某綜藝娛樂節目的錄制現場。從以往經驗看,這場錄制將在明天凌晨一點左右結束——這時,藝人和觀眾們可以回家大睡;而我,卻要通宵剪片。為了在周五下午完成這期節目的制作,博得當晚在電視機前“葛優癱”的你哈哈一笑,我需要連續工作30個小時。當然,這只是上海C電視節目制作公司W導演團隊實習生在三個月的實習期中每周的例行工作。(田野筆記,2015年8月)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指出,我們進入了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其中的權力支配邏輯全然不同於《動物農場》的隱喻和奧威爾所宣稱的專制式思想控制。恰恰相反,這種支配是舒適的,人們成為了娛樂的附庸,他們沉淪於聲色犬馬。然後,警醒的人民蛻化成被動的受眾,文化生活成了周而復始的娛樂。


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我以項目實習生的身份在上海市C節目制作公司W導演團隊進行了八個月的田野調查,總共參與了三次項目運作,此後還對八名實習生和正式員工追加了半結構式訪談。調查發現,與傳統產業相比,綜藝娛樂節目產業中的勞動發生了轉變:

一方面,除了媒體受眾和娛樂產品的消費者,勞動者在制作節目時同樣被卷入到娛樂中,歌唱、表演、大笑、呼號都是常態,綜藝娛樂節目的制作是一種以自身的娛樂來娛樂觀眾的“娛樂性勞動”;另一方面,這項工作沒有時間邊界和組織邊界,作為勞動者的實習生沒有工資,也不處於法定勞動關系內。實習生置身體勞累於不顧,在美妙的娛樂體驗中進行著高強度的無薪勞動,生產著家喻戶曉的文化產品。本文感興趣的問題是:勞動者的同意是如何產生的?這背後的意識形態運作邏輯又是怎樣的?這與我們以往的認識有何不同?


勞動中的意識形態支配何以進行?從C公司W團隊的個案中,我們發現,管理者開辟出了一條基於“文化—體驗”的新路徑。其中,勞動控制依托於關系、氛圍、情懷等在傳統行業處於輔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同意的根基不是思想觀念而是情感體驗。與此相隨,“同意”背後的意識形態運作邏輯,不再是支配基於人們對虛假意識——一個用以掩蓋剝削真相的觀念和概念體系——的接受,而是支配基於一種真實的幻象——一個直接告知並滿足著人們欲望的意識形態化的現實——的生成。正是在C公司W團隊的娛樂性勞動中,我們看到了勞動者在體驗、興奮、愉悅的同時,獲得了想要的快樂,但消解了思想的能力與反抗的意願。

▍市場化中的娛樂與不穩定的勞動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中國文化產業市場化的步調機警而審慎。在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今天,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能被忽視,而讓人們離開美劇和日韓綜藝的最好方式顯然是打造中國自己的文化產品。所以,即便在為民眾提供怎樣的娛樂產品這一問題上,國家仍然處於糾結中,但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還是一步步地推進著。2009年,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認真做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的意見》,開始效仿國外的“制播分離”模式,進行本土綜藝節目制作。此後,各方資本迅速湧入綜藝娛樂節目制作領域,這使得我國電視節目制作機構從2007年的2874家攀升至2014年底的8563家。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9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