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BBC:"在家里谁该洗碗"为何成网络热点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家里谁该洗碗?——这个经典命题最近再次成为台湾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近日一则关于“丈夫不想洗碗”的贴文引发热议。文中男子自述10多年前的经历,称婚后多来年经常因为洗碗分工而与太太争执,将自己“不愿洗碗”归咎于“不想失去妈妈的爱”,并表达出期望太太复制原生家庭中,母亲一手包办厨房家事所带给他的“被爱的感觉”,但太太并不想照做,作者因而感到悲伤失落。

有关说法引来大批网友声讨“不洗碗男”,说“他需要的伴侣是‘家政妇’吧”,批评他是“妈宝男”;也有人对他表示不屑:“不过洗个碗,到底能跟创伤扯上什么的理性与感性。”


有学者对BBC中文分析称,台湾性别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女性地位在公领域显著提升,但在家庭等私领域,女性仍然要负担更多责任。因此“谁做家事”多年来仍是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

谘商心理师吴雅婷发文指出,洗碗事件成为“一个公开的标的”,让在父权体制中感到创伤的人们有情绪投射。



“洗碗”文为何引发争议?

事实上,贴文是男主角2022年出版了一本心灵成长书籍的部分章节。书籍讲的是有关他使用“萨提尔成长模式”认识自己的历程,“洗碗事件”就收录于其中。最近协会开办新的工作坊,将这一章节重新包装成网络文宣,经转发后意外引起讨论。

原作者描述,两人吃完太太煮的饭后,太太会期望他去洗碗。“我不习惯、也不喜欢洗碗,但在她的要求及理性的说服下,我勉为其难的洗了,”文中男子说。作者答应太太洗碗,眼泪却不自觉流下来,“当我不得不承诺要洗碗时,仿佛是幼年的自己失去了妈妈的爱,接触到很深的失落和悲伤。”


他说,透过心灵成长课程学到的自我觉察方法,分析自己抗拒洗碗的念头从何而来。他发现过去的自己将“不用进厨房、不用洗碗”与“妈妈的爱”划上等号。在原生家庭中,他不需要进厨房做家事,他原本希望能在婚姻中“复制这样的爱”,“期待我的太太也能对我这么做”。

在这篇1400多字的“洗碗”故事中,作者最后找到了洗碗的“新的意义”,称“它代表着我对太太的体谅和爱”,这又让一些网友感到不满,认为作者看待家事的心态,仍然抱着“家事是太太份内事”的父权思维。

意外成为讨论焦点后,协会已将原文从网络删除。作者随后在个人页面回应称,“为文字与意思未精准贴合深深地致歉”,强调自己不是替不洗碗找理由,“也没有‘使用父权意识去压迫女性’或是‘情绪勒索另一半’”。他澄清曝光家务事的用意是分享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


许多网友仍感到忿忿不平,纷纷藉此抒发自己对家事分配、传统价值、性别平等议题的看法。

女人的家事 VS 男人的家事

也有网友称这是“买一台洗碗机就可以解决的事”,但学者认为没那么简单。

“买了洗碗机,那谁要把碗放进去?”台湾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晋芬说。

她指出,家务的问题是在于“你要不要参与?”,即使有方便省时的家事工具,责任归属仍存在明显的性别框架。

张晋芬2007年发布并被多次引用的论文指出,洗衣、烹饪、育幼被认为具有女性特质,容易被归类为“女人的家事”;修理坏掉的家电、居家修缮等,则被视为“男人的家事”。由于“男人的家事”在生活中出现频率较低,因此性别化的家事分工,女生注定会负担更多家务。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