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啃老: 县城啃老考公青年:每个月家里给两千 到35岁才死心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经济背景下总体的就业难,就业选择中的不愿意脱离县(市)域,大学学习专业的限制(尤其是文科),中西部县域非考公就业机会有限,家庭经济实力与家人无条件支持,等综合因素诞生了县城里的一批啃老青年,考公青年。今年回家参加同学的婚礼,见到了很多朋友,聊了聊,啃老的考公儿女在老家也很普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边就业边备战来准备考公,如小A在县某国企部门作为劳务派遣人员,每个月工资扣除五险外到手八百,直言不够自己一个月烟钱。二是全职考公青年,如小龙,小标等,他们 2020 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备战考公,四五年有过进面机会,但都被刷,每个月家里给他们两千元,小龙的妈妈说自己家里有钱,绝对不允许他半途而废送了外卖,自己愿意养,直到 35 岁不能考了家里才会死心。


和他们深入地交流了一下,发现了普遍污名化下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应对之道。如何理解自己的过去几年?

一,自己的视角:迷茫的几年


“不像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啃老是没有条件的,全职备考也是没有可能的,家里养不住闲人。”

“全职儿女也好,啃老也罢,家庭条件好的才能有这条件,我们的出身给了好的物质基础,也同时产生了我们废掉的大学生活,那会就顾着玩,没有思考未来做什么,也没有特别的危机感,做事没有目的,毕业后别人考公我考公,但不过是盲从,每次都是临时努力”

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总结为回过头来是寻找目标和认识自我的几年。


那么这几年他们经历了什么?

一是封闭自我到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朋友说他们很害怕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要问他们什么时候工作,会讨论家庭中后辈中的优秀者,而他们自然是舆论的中心与被批评的中心,在长辈面前又不敢去顶撞也确实很难去改变世俗的观念。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己闷着喝酒,自己把自己灌醉。他们也很害怕同学聚会,每次聚会的时候,看到有的同学一路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成家立业,明明都是年龄相仿的曾经的同年级同学,却在人生的道路上相差很远。他们说 倒不是羡慕或者嫉妒,而是觉得自己成了那个异形者,边缘人。


所以刚开始备考的两年 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认为只要考上了就可以再融入家庭和同学的世界,但多次的考试失败,长时间段的自我封闭,他们也会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了问题,所以一种人是更加的封闭与走向抑郁,另外一种是建立起被讨厌的勇气,觉得自己只是在努力地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且这种被讨厌的勇气有基础,他们一旦考公成功,就是本地区对成功青年定义的首要标准之达成,过去很多的不理解、不尊重、不认可都可以变为夸奖,荣耀,释放善意。加上考公越来越难,他们身边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啃老全职考公是身边人越来越支持。

二是追求意义到不愿意去思考。他们说。从大学教育或者应试教育来讲,仿佛自己应该每天的生活,每次的行动,都是要有目标和要有意义的。如果这样理解,自己废掉的这些日子就索然无味。这是成功学对个体的定义。一开始他们也不能适应,总感觉自己在一直在堕落,不停地堕落,没有底线的堕落,且堕落没有尽头。时间长了,他们要开始去重新定义自己,定义生活。于是 又有了青年群体的分化,一种是不去思考意义,把自己的时间填满,于是县域的麻将馆,台球厅,网吧,人很多,不仅是低学历的社会混混青年,也有不少全职考公青年,他们要通过在社群里找到自己的同类人,混混是他们不可能建立关系的群体,而同样的考公青年是有共同话题的。第二种是否定意义,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认为生活本就是没有意义的,考上了为人民服务是意义,剩下的所有都是为了钱,为了工作,所以不愿意去思考。小 A 便是如此,曾经觉得自己做的事没有意义,即便劳务派遣工作也没有意义,深夜睡不着。后来他明白了,大多数人都是以过日子为主的,意义太高尚了,不去想,每天也能过去,自己活得反而轻松。

三是多元交际到构建自己的舒适圈。今年回来,发现这几个同学在全职考公的同时都谈起了恋爱,其恋爱对象也多是本地的全职考公女青年,有的是通过报考同样的培训班认识的,有的是朋友介绍的,因为县市区本就不大,通过同学关系、朋友关系都能建立联系。不仅恋爱对象在走向同质,其日常交流的朋友除了同学之外,很多也都是备考青年。这倒也正常,因为都在参加备考,就有共同的话题和信息可以分享、交流。互动频次高的就可能成为朋友。但这些同学也分享自己其实很苦恼,刚毕业的时候朋友很多圈子也很大,因为自己拖沓了几年,曾经的很多朋友工作的工作,升学的升学,没有了共同话题,交流很少了。他们感觉自己困到了一个信息茧房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学过结构论,能够用审视的眼光理解自己的处境,一方面 他们很明白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封闭是正常的,另一方面 他们又为自己这种清醒的痛苦活着而感到绝望。仿佛自己在坠下一个深渊,如果没有上过大学,即便混了几年也不会去思考这些东西。现在就是大学教给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成长阶段不匹配,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生活。小龙说痛苦的清醒还不如麻木地活着,可惜时光不能倒退,如果重来。要么自己不会选择上大学,要么自己会更有目标和计划一些。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411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