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80後死亡率高於70後?有如驚雷!真的假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者:李婷、閆譽騰,題圖來源:AI生成

最近,幾位80後朋友都轉發類似文章向我求證:是不是80後死亡率真的偏高?




從邏輯上講我國的預期壽命都在逐年上漲,不應該會出現80後死亡率和70後倒掛的情況。我們也趕緊通過公布的普查數據來進行核實。

通過普查來計算死亡狀況,理論上有兩個方案:

一個方案是人口存活比例,可以直接利用每次普查公布的分年齡的人口數來計算。比如80後在30~39歲的存活比例,可以通過1990年普查0~9歲的總人口數/2020年普查30~39歲的總人口數來獲得。需要指出的是,這裡計算的是存活比例,用1~這個數字並不等於死亡率,而是死亡比例。要轉換成死亡率需要很復雜的過程和額外信息,因此文章中提到的80後的死亡率是5.2%,顯然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另一個方案是根據普查收集的死亡數據來推算死亡水平。每一次普查登記都會詢問家庭戶前一年家庭成員的死亡情況,以此統計前一年的死亡人數,再通過普查平均人口數的推算,計算人口死亡率。

這兩個方案的數據相對獨立,理論上兩種方法獲得的結果應該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現實操作中,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缺陷。方法一依賴於人口數據統計的准確性,但在2020年普查啟動身份證號碼關聯以前,各次普查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


比如突出的是早年的出生漏報,即嬰幼兒年齡段的人口數量低於實際數量;又比如2010年普查因為調查方式的問題,使得流動人口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兩頭登記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青壯年的重報。方法二則面臨比較嚴重的死亡漏報問題。即便是質量整體較高的2020年,也依然面臨死亡漏報的問題。

方案一:

下圖計算了1982年以來,各次普查70後和80後的人數,可以明顯看到80後在2000年統計的10~19歲的人口是顯著多於1990年0~9歲的人口數的,這就出生漏報的影響。而70後在2010年30~39歲人數也是多余其在2000年處於20~29歲的人口數的,這就是重報的影響。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