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难民: 从论文工厂到学术难民,被AI揭开的学术伤疤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自chatGPT的诞生到DeepSeek的火爆出圈,被AI取代的焦虑,在全球高校研究者和学生之间愈演愈烈。人文社科学界,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身份危机。


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充斥大量和AI焦虑相关的内容,其中许多发布者是全球知名高校的在读硕博研究生,甚至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成熟研究者。在一篇美国华人(专题)历史学博士发布的帖文中,就描述了DeepSeek如何十几秒内完成历史学研究者耗费多年的史料搜集、考证和编码工作,揭示了历史学科以史料学为基础所面临的研究范式危机。

当AI能瞬间完成史料爬梳、自动生成符合期刊规范的政治学模型、对哲学思想进行准确无误的权威解读时,研究者们遭遇着对自我价值的普遍质疑。


然而事实上,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危机并不是AI诞生之后才出现的,学科体制内部早已存在的系统性困境。AI仅仅是催化了这一危机,把隐藏的问题抛到了明面上。

学术评价体系的规训、学术体系的工具化与资本化,以及主流话语的霸权,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的内部困境,甚至由学科内部蔓延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生产中去。正是这一工具化、模式化的学科困境,使得AI更容易复制并取代人文社科的研究工作,加剧了学术生产者普遍的无意义感和价值焦虑。

“格式化”的人文社科研究已成主流,而关注社会动态、人类经验和处境的研究领域却不断地被排挤、甚至被取缔。在数量年年增长的文科博士群体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对学术体制的失望和学术理想的幻灭,选择退出,加入了“博士退学潮”。就像他们所自嘲的那样:humanities(人文学科)中已没有human(人)。

人文社科的传统价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为何发生?AI冲击之下,人文社科将何去何从?本文将逐一回应这些问题,探讨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存续危机。

被AI揭开的学科伤疤

要理解人文社科的困境,必须揭开当代大学体制的“新自由主义”面纱——这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思潮,不仅重塑了全球经济,更将大学推向了市场化的深渊。


1. 从“知识工厂”,到“学术临时工”

英美大学作为当今全球学术界的风向标,人文学科的体系变化带动着世界主流学界的变化。传统人文社科的“务虚”性在当今的主流学术领域逐渐变成了”务实“。人文学科的前沿研究通常以实证分析和量化分析为主,概念性的、辨析性的理论研究被逐步边缘化,不仅仅离开了学科主流,还被挤压出学科领域,转移到了其他话语更加微薄的领域去。

一个对于智识、思想有追求、对于生命和意义有疑问的年轻人,或许可以通过任何一家书店里已出版的经典文学与哲学发现人生困惑的解答,却实际上和当今主流的专业哲学话语毫无关系——通常这些哲学研究都建立在大量的逻辑训练和专业背景的基础上,具有极强的学科壁垒,几乎无法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更不关心与普通人可能关心的问题。


主流的哲学研究以分析哲学为核心,强调逻辑推理和语言分析,试图用数学般的精确方式拆解概念、澄清语义。它们转向了更加务实的方向——因为其固定、系统的学术范式,更易于科学技术领域结合,形成当今哲学的前沿研究,如技术哲学、AI伦理、科学哲学等。

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诸如政治学,越来越接近政府决策的需求,选民行为分析、政策效果评估、数据驱动的治理优化,而非对于政治概念和思想的辨析;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也不再关注社会结构、体制等问题,而转向量化分析和实证主义。



《写作与斗争》剧照

那么那些关心生活中的困惑、社会结构的不公、存在本质的意义或者是文学与思想的价值的学术研究在哪里呢?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