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李翊雲兩個兒子自殺的真正原因(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剛剛聽完最新一期的《岩中花述》,采訪的是華裔女作家李翊雲。




李翊雲1972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本科畢業於北大生物系,之後赴美獲愛荷華大學免疫學碩士後轉攻創意寫作,05年獲得藝術創作碩士,現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創意寫作,擔任布克獎評委,獲得無數國際文學獎項和榮譽,完成從科學到文學的華麗蛻變。


曾經的她堅持用英文創作,是因為小時候母親為了控制她的思想,經常翻看她的日記,在她12歲開始學英語後,她發現了另一個天地,那是她母親不懂的文字,她卻用這一種異族語言流暢而自如的書寫著自己與時間的故事。

在兩個兒子相繼於2017年和2024年自殺身亡後,她在《岩中花述》裡的平靜敘述,在我聽來格外壓抑。

話裡話外都透著一股“死氣”,讓人有些不舒服,卻又有著奇怪的魔力,使人忍不住想多聽一聽。

我仿佛一個偵探,想從這位經歷兩次喪子之痛的女作家的每句話每個字中找出蛛絲馬跡,了解她的背後到底經歷了什麼,以至於家裡的保姆都會因抑郁而自殺。

我沒有去找了,放大自己的窺私欲並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轉而去看了數篇關於李翊雲的深度訪談。才明白這背後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翊雲的兩個兒子自殺是完成了她本人的理想和夙願。

有一個評論說到:李翊雲最大問題是她自己也並不愛這個世界,但她還是生了兩個孩子,所以也許她並不是沒有盡到母親的職責,而是她沒有這種能力讓他的孩子熱愛這個她自己都不熱愛的世界。

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對於女性的束縛和規訓,讓她人生的前半部分不得不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做免疫學研究。


那麼她是從什麼時候覺醒的?可能是她30歲那一年,決定放棄只要再讀1年就能拿到的免疫學博士學位,轉而去寫小說。

她說:研究免疫學是太容易的一件事了,使我的人生幾乎可以一眼看到底。

覺醒的時刻越來越多,她說時間是最民主的元素,這又讓我回想到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李翊雲的童年無疑是不幸的,她的母親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家中猶如“暴君”,之前說到,她母親控制欲強到會不斷偷看李翊雲的日記。而李翊雲核物理學家的父親則是弱勢的、沉默的,他無法保護暴露在母親言語暴力、情緒暴力和強勢控制中的兩個女兒,以至於受到母親偏愛的李翊雲經常是被推出去安撫母親的角色。


同時,李翊雲的外婆和母親都被確診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抑郁症的家族遺傳史也沒有放過李翊雲本人,以及她的兩個兒子。

堅忍、能熬,是我看完所有李翊雲所有采訪對這位了不起的華裔女作家的印象。

她在大兒子去世後寫了一本小說《理性終結之處》,作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圍繞敘述者與其自殺身亡的長子之間的虛構對話展開,具有一定自傳色彩。

小說中的母親拒絕外界廉價的同情,也警惕外界將死亡簡化為“悲劇”。

我記得李從來不用“過世”、“去世”、“走了”去形容親人的離去,她很直白用“死了”二字,死了就是死了,不需要去遮掩什麼,這就是非常簡單的真實。而她本人也因為重度抑郁而自Sha數次。

書裡最終承認:令人痛苦的是生活本身,而非任何人的決定。

對於不可解的接納,成為對抗虛無的唯一出路,也就是我剛剛說的“忍著endure”。而她的兒子們似乎比她更勇敢的邁出了一步,那或許是她向往的一步,活出了理想的自己,雖然這並不值得宣揚。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96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