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知名科學家顏寧"簡歷打假"給我們什麼啟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知名科學家顏寧在微博公開投訴一份網絡流傳的虛假簡歷,指出此類未經核實的信息容易誤導公眾,呼吁停止擴散。簡歷中多有對顏寧經歷及成果的虛假拔高,甚至在標題中赫然稱她為“學神之神”。


這已經不是顏寧第一次“打假”,早在2017年、2019年,顏寧就曾投訴有賬號利用她的名字進行營銷。而這一次,顏寧表示:“一份不知道誰缺乏常識造出來的真真假假的簡歷從前年就開始流傳,哪怕也許出於好心,也是不對的,已被我投訴掉了,不知道為啥現在又被翻出來。”




顏寧投訴的網傳虛假簡歷。

與顏寧虛假簡歷事件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比如北大(专题)助理教授韋東奕,就曾在社交平台上被反復炒作為“韋神”。

虛假拔高科學家的簡歷、成果,本質上是為了蹭流量:有人愛看,有人願意傳播,因此有人樂於持續生產。在信息多元而注意力缺乏的信息快餐時代,帶有誇張噱頭、具有八卦娛樂性質的內容更容易抓住眼球,而這一偏好通過流量反饋給自媒體與營銷號,成為反復生產、擴散這類信息的驅動力。


這一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網絡謠言的治理難題,更是一種值得警惕的社會心態——對科學家的“造神”式追捧。不同於抹黑歪曲,“糖衣炮彈”式網絡謠言造成的不良影響更為隱蔽。構建良好的科學生態,形成科學家友好的輿論氛圍,既要反對惡意抹黑,更要警惕善意“造神”。

科學家本是嚴謹、理性、腳踏實地的代名詞,他們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評價,而非被塑造成完美偶像。那些刻意的拔高與誤讀,不僅會給科研團隊帶來不必要的壓力,還會誤導公眾對科技發展的認知,在虛假內容被證偽後更會給科學家本人帶來信任危機。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自媒體文章往往只強調科學家的輝煌成就,卻忽略了背後的艱辛歷程。以顏寧為例,其科研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在不少采訪中談到早期研究的挫折,但一些自媒體往往用“天才”“女神”渲染她的形象,將其成功簡化為“天賦異稟”的結果。這不僅會加劇社會焦慮,助長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也會影響年輕學子的科學觀,打擊“坐冷板凳”搞科研的積極性。

真正的科學教育與榜樣宣傳,應當強調努力與堅持的共同作用,而非制造“不可企及”的偶像。

面對類似的虛假網絡信息,普通公眾應積極提升媒介素養,避免盲目轉發未經核實的吸睛內容。相關平台更需積極探索更有效的審核機制,及時阻斷不實信息的傳播,及時查處制造不實信息的賬號,而非依賴個人舉報與科學家本人的“打假”。

必須認識到,對科學的崇尚不等於“神化”科學家。關注科學家和科學研究,讓科研環境免受謠言和“捧殺”的幹擾,才能持續推動科學進步與社會發展。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