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乘客突發急病,醫生為何選擇不救?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者 | 喬悅

編輯 | 蘇米


今年2月,一架從四川達州飛往福建泉州的航班上,一名61歲乘客突發昏迷,送醫後不治身亡。

這件事在當時曾引起廣泛討論。有人提出疑問,這架載有上百名乘客的航班,真的沒有一位醫務人員嗎?

航空公司回應稱,乘務組在發現乘客無應答時,立即廣播尋找醫務人員,但始終無人回應。只能由乘務員按照程序為其吸氧、做心肺復蘇,直到飛機落地,由地面醫護人員接手。

家屬對於航空公司的回應並不滿意,事後發文,希望找到同機乘客,還原搶救經過。



乘客家屬在社交平台發文尋人,希望還原經過

也有人從事後家屬的態度中推測,如果當時有醫生出面,那麼他可能面臨家屬的指責和法律風險,有可能成為航空公司轉嫁責任的對象,甚至稱“幸好沒有醫生摻和進去”。


飛機、高鐵上遇到突發狀況,醫生挺身而出,搶救生命,最終收獲掌聲與感激,這是以往常見的報道。但現實並不總是如此美好,與其他公共場合不同,在列車或航班中站出來的醫務人員往往需要出示執業資質,全程被乘務員錄像記錄,事後還要留下姓名電話單位,甚至有可能面對家屬追責帶來的爭議和糾紛。

於是,施救變得沉重。本該被鼓勵的善意之舉,成了一場權衡利弊後的風險決策。醫生害怕義務救助後,責任被無限放大;乘務員也害怕流程疏漏後,被乘客投訴追責。原本該被鼓勵的救人之舉,逐漸變成了一場需要慎重權衡的風險決策。

“白大褂一脫,別人生死與我無關”,這句話,正在一些醫生心中生根。因此,那些聽到尋醫廣播後,在起身與沉默之間做出選擇的人,他們的遲疑與克制,值得被探討。


01

一次不舒服的見義勇為

去年五一假期,一趟京滬高鐵列車上,廣播突然響起一條求助信息:商務座有乘客突發意外,急需醫生幫助。廣播剛播完第一遍,車內一陣騷動。沒買到票,只能在8號車廂過道蹲著的王德森——一名即將入職三甲醫院的胸外科醫生,遲疑了一會兒,沒有上前。

“廣播沒說乘客病情,我只是名外科醫生,萬一去了幫不上忙,又耽誤別的醫生救治就不好了。”他想。

這是他遲疑的第一個理由。但遠不止這些。

王德森快要博士畢業,五六年前已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也曾在120救護車上輪轉過一段時間,接受過系統的急救訓練。按理說,他具備足夠的能力應對突發狀況。但現實卻讓他多了一層顧慮。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