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為什麼叫做"良十四世" 取名攸關天主教未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羅馬天主教會將在5月8日選出新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他的名號不僅承載著數世紀的天主教歷史,同時更反映出教會未來的發展方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盡管教義上沒有強制規定,但為自己取新名字早在中世紀開始,就成為新教宗登基時的重要儀式之一。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不同教宗的名字有什麼意涵?下一任教宗可能會叫什麼名字?又會如何宣布呢?

教宗為什麼要改名?


第一位教宗聖伯多祿(St. Peter)的原名叫西滿(Simon),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傑出的一位,伯多祿的名字也是耶穌親自幫他改的,但那是在他成為教會領袖之前的事。

直到500年後,教宗若望二世(John II,任期533到535年)才開啟了教宗改名的先例,因為他的原名叫墨丘利烏斯(Mercurius),是希臘神話中異神的名字,他覺得有必要為自己起一個正統的基督宗教名字。

下一個改名的教宗是10世紀的Peter Canepanova,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天普(Liam Temple)指出,這是因為他不想當“伯多祿二世(Peter II)”,於是改名為若望十四世(Johm XIV)。

到了10世紀之後,教宗一旦當選就改名的做法逐漸普及,尤其是來自法國德國的教宗會選擇比較意大利式的名字,來效仿前人。CNN指出,自那時起,“改名”就成了慣例。只有極少數教宗會保留自己的聖名,例如16世紀的馬爾切洛二世(Marcellues II)和哈德良六世(Adrian VI)



2025年4月27日。樞機主教們出席了由樞機主教帕羅林(Pietro Parolin)在聖彼得廣場主持的彌撒。(AP)


教宗怎麼選名字?

每個教宗的名字背後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象征意義,可能與前任教宗或聖人的事跡和聲望有關。天普告訴CNN,雖然不是絕對如此,但許多教宗會選擇向那些在危機中堅定改革、或非常受歡迎的前任致敬,因而取其名字。

例如,教宗方濟各就是為了紀念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而選名,因為他崇尚和平、熱愛自然、關心貧困者,也重視教派之間的合作。這些價值也成為教宗方濟各在位時的優先事項。


他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則是為了展現他對和平與和解的承諾,選擇致敬聖本篤(St. Benedict)與本篤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後者是第一次世紀大戰時的教宗。

有哪些名字不能用嗎?

CNN指出,新教宗幾乎不可能選擇“伯多祿(Peter)”這個名字,不只是出於對第一任教宗聖伯多祿的尊重,也因為有個流傳數世紀的預言說“伯多祿二世將是最後一任教宗”,使這名字成為忌諱。

還有些名字雖然不是明文禁止,但也很少使用,因為它們會讓人聯想到某些爭議人物。天普指出,像是“烏爾巴諾(Urban)”這個名字就不太可能被選,因為這會讓人想到17世紀的教宗烏爾巴諾八世(Urban VIII),他曾准許處決科學家伽利略,這放在現代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中顯得格格不入。

類似的名字還有“庇護(Pius)”,因為這個名字會讓人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位的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XII),部分猶太人指控他任內對納粹大屠殺視若無睹、未予以強烈譴責。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