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中国人造太阳发源地已建起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日前,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完成其“电磁心脏”组件制造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5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探访了中国“人造太阳”发源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旧址,这里诞生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如今位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已建起“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


据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白树虎介绍,1965年根据国家的统一战略布局,在四川乐山肖坝的一座山坳里,我国最早从事受控核聚变科学研究的大型专业研究所——西南585所开始秘密投入建设。随后,大量科学家来到这里,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

1984年9月21日22时18分,历经8年建设,被誉为“人造太阳”规模实验装置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在这个山坳里诞生。随后,科学家们在该装置上取得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受控核聚变由原理探索到实验研究的重大突破,让我国跻身世界核聚变研究前沿。


5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看到,中国环流器一号所在地建起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国环流器一号静悄悄地停放在博物馆内,四周展陈着先辈们研究核聚变历程中的实物、图文资料等,讲述着受控核聚变研究开拓者们自力更生、科技强国的创业初心,传承他们不惧艰苦、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由主机大厅(含“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中央控制室和其他配套的辅助空间共同组成,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旧址系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中国核聚变博物馆计划进一步升级改造,将建设主题鲜明的受控核聚变文化生态旅游圈,与乐山市其他旅游景点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填补乐山科技文化和研学旅游相结合的空白。




“核聚变博物馆”吸引嘉宾驻足 图据受访者

据新华社消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官网4月30日宣布,经过数十年努力,这一由30多个国家参与建造的“人造太阳”已完成其“电磁心脏”——世界最大、最强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的全部组件建造。该成果被ITER称为“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1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