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什麼叫"行人安全距離"?司法不能強人所難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前,山東青島李滄區法院兩行人相撞的民事糾紛引發輿論熱議。據當地某普法節目介紹,女子劉某和男子王某在人行道一前一後同向而行,劉某在前打電話行進期間突然轉身,撞上後者倒地骨折,經李滄區法院調解,路人王某因“存在未保持安全距離的過錯”而承擔次要責任,賠償對方7萬元。


“行人安全距離”之說在社交平台炸了鍋。普法節目相對簡略的案情介紹,可能無法全面呈現案情的諸多細節,但並不妨礙外界對得到司法確認的調解結果進一步深入討論:那個參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引申出的“行人安全距離”如果真的存在,那應該是多遠?經過確認的司法調解,其結果同樣對其他社會行為有指引作用,普通路人又該如何走路?

行人一前一後同向行進,前者“在前方無突發狀況時突然轉身往後走”所導致的自身損傷,按照民法典的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主觀過錯是其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這是法律范疇內最基本的歸責路徑。“無過錯不擔責”,而在這起調解結案的民事糾紛中,作為在後行進人不僅無法預料,也無法被苛求躲避。但在個案釋法過程中,司法人員被認為疑似引申適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車輛安全距離”的概念,認定後行進人“存在未與劉某保持安全距離的過錯,是事故發生的次要原因”。


道路交通安全法裡的“車輛安全距離”,很好理解,但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下,行人也被要求適用該規則,可能就有些強人所難。況且如不少網友跟帖所言,如果真一以貫之地“照此辦理”,要適用“車輛安全距離”是否也需要以禁止逆行、禁止原地掉頭的標准來嚴格要求前面那個行人?法官依法行使職權,遵照法律規定辦案,但法律並未賦予司法人員創設法律、延伸擴大解釋法律的權限,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車輛安全距離”概念不該也無法直接“移植”到行人身上。而按照法律的確定性原則,“行人安全距離”概念如果真的要適用,也應當為社會成員劃定明確的標准和界限:安全距離到底是多遠?3米、5米,還是不得不提前預判風險、主動繞行?


行人相撞糾紛並不是沒有司法先例,但類似和稀泥的調解方式卻無疑是引發公眾憂慮的主要原因。據媒體報道,在糾紛發生訴至法院後,司法人員對此“多次調解”直至雙方協商一致。調解應當尊重和保障當事雙方“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願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權利,多次調解過程中,司法人員不應誇大、擴大解讀法律後果以促成和解。而哪怕是再協商一致的民事和解,也不能存在明顯違反法律規定的內容,既然現行法律對“行人安全距離”並無明文規定,就無法憑空增加無過錯方的法律責任。

司法正義不是“按鬧分配”“誰受傷誰有理”,司法調解也不是為了調解而調解,法更不能強人所難。作為普法節目而呈現出來的典型案例,有了司法機關、司法人員的再次背書,其對普通社會公眾的行為具有超出個案的指引作用,不能因為司法說理的不足而讓公眾的樸素正義觀受損。作為熱點個案,本著“誰執法誰普法”原則,當事法院需要對案情的具體情況、司法的相關考量做盡可能詳盡的及時釋法,讓普法的社會效果最大化。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29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