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文革: 打假"朱德的扁担"文革中变"林彪的扁担"?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朱德在官方宣传中长期被塑造成“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典范。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篇颂扬朱德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成为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目的是打造一个“伟大光辉形象”。


“朱德的扁担”讲了什么呢?大意是,1928年,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实际是暴动失败后逃窜)后,因物资匮乏,需要从往返有五、六十里的茅坪去挑粮。当时走的都是崎岖山路,身为军长的朱德也与战士们一起挑粮。战士们心疼并无比爱戴朱德,便偷偷藏起了他的扁担。不料朱德又找来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写字标记“朱德的扁担”(据不同版本记载,有写“朱德的扁担”、“朱德记”或“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等说法),使得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起他的扁担。写得多么“生动感人”啊。

这篇课文吹嘘出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也成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的经典范例,被无数次讲述、演绎,成为红色洗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对朱德的扁担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首先,关于扁担上的文字,各种版本说法不一:有的说写着“朱德的扁担”,有的说是“朱德记”,还有的说是“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到底刻没刻字?刻的什么字?

而且可笑的是,有网友指出,井冈山博物馆收藏的所谓“朱德的扁担”上使用的是简体字,而在1928年,简体字尚未推广,这明显是一个大乌龙。要知道民国时期“担”的正体字是“担”,“乱”的正体字是“乱”。




“朱德的扁担”文革中一度变成“林彪的扁担”。(图片来源: 网络图片)

此外,朱德本人是否真的在井冈山时期亲自挑粮?有没有人证、物证?这些都成了谜团。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编写教材的编辑们似乎并未向朱德本人或知情者求证过这些细节。

红军年代,朱德最爱的其实不是扁担,而是“大烟”(鸦片)——这在一些历史资料中都有提及。早在红军时期,中共部分苏区就开始收取鸦片税,中共在“假抗战”期间,主导鸦片种植和贸易,以缓解财政困难。朱德作为当时的军事领导人,有吸食大烟的习惯,这与他在官方宣传中“艰苦朴素、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不过,这个事实有损朱德“伟大光辉”形象,当然不能进小学生课本了。


朱德的扁担最荒诞的变化发生在文革期间。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被称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大字报和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还贴到了中南海,朱德女儿朱敏要进中南海看父亲,被传达室拦住,说证件失效的事情都曾发生过。

与此同时,林彪因紧随毛泽东,被捧为接班人,地位日益突出。于是,在1967年2月,小学课本中的《朱德的扁担》悄然变成了《林彪的扁担》。故事内容几乎照搬原文,只是把主角的名字换成了林彪。更改后的文章甚至声称,是林彪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带队上井冈山与毛会师,并亲自挑粮。连井冈山革命纪念馆中的扁担说明,也一度被改成“林彪的扁担”,那个生动的刻字细节原封照搬。

据相关回忆和资料,朱德在得知“扁担”故事被用作政治宣传,甚至被换成林彪的名字时,半自嘲半玩笑地说:“一根扁担嘛,借他用用,总会还回来的。”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5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