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10年牢獄倒計時,一名服刑人員的期待與惶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39歲的張怡坐在上海市女子監獄的談話室裡,這是她服刑的第十年。她即將走出高牆,面對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服刑期間,張怡父母相繼離世。在高牆內的3000多個日夜,是一場與自我、與過往的漫長抗爭。

如今,即將重獲自由,張怡既期待又惶恐。她怕自己跟不上社會,怕再次受到誘惑,怕辜負這十年的改造。出獄後,她想先打工攢錢,再回鄉下養雞。




張怡在上海女子監獄服刑。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面

2015年冬天,張怡因違法犯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入監後,她要接受新入監的全面抄身和失去自由的集體生活。

入獄第一天清抄,她接收到監獄民警指令,將所有衣物交給警官檢查,自己抱著頭蹲下,“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成了囚犯。”張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一年後,她從新收監區轉入中期服刑所在監區。個別談話中警官感受到她的悲觀,對她特別關注。“最初的半年,每天都想一了百了算了。”張怡回憶,夜深人靜,她就盯著監室的窗戶,幻想撬開玻璃跳下去,但嚴格的監管下,她沒有輕生的機會。


最刺痛張怡的是家人。2017年,尚在服刑的張怡見到了從家鄉貴州趕來的父親,父親話不多,只是一味隔著玻璃看著她,未告知女兒自己已是癌症晚期的消息。這是張怡入獄後父女第一次相見,也是最後一次見面。一個月後,父親離世,張怡深陷自責:“如果我在外面,也許能早點發現他生病。”

在服刑期間,父母因病相繼離世,只能由妹妹和姐姐為張怡購置生活用品,妹妹每次通話都叮囑張怡,“照顧好自己”。提及父母,她聲音哽咽,“刑滿釋放那天,最想做的是去看父母,跪在父母墳前懺悔。”

調節心態,好好改造


入獄後,張怡總感覺耳邊有人低聲說話,她分不清是現實還是幻覺。同監室的其他服刑人員開導她:“你可以找民警聊聊,只要你想改,就有機會。”她也發現,警官和她入獄前想象的冰冷粗暴截然不同。

張怡回憶,當時她鼓起勇氣對當時的主管民警周警官說,“父母頻繁闖入夢裡責備我、質問我,醒來後只剩下負罪感,閉上眼就會浮現從前在家裡,因一句氣話對父親冷戰,或是在父母身邊撒嬌。”

周警官回憶,那時張怡狀況很差,經常亂吼,所以時常找她談話,希望她盡快調節心態走出來,再發展下去可能要安排診療,“在心理輔導民警的幫助下,張怡逐漸走出陰霾。我們還讓她參加了監獄的藝術矯治,在自編自導的話劇《重生記》中演繹重生的自己。”

張怡只有小學文憑,在監獄有很多現實的困境需要解決。寫改造材料時連字都認不全,要靠同監室服刑人員和警官幫忙指導。周警官說,當時監區讓文化程度較高的服刑人員幫她修改,還安排了文化課,進修改造提高認知,減少再犯罪率。

在監獄教育中,張怡重拾課本,從掃盲班開始,一步步完成了小學和初中的課程。“我最喜歡數學課,學會了小數點和進位,至少能把賬算清楚了。”她說,在監獄職業技能培訓中,她選擇了養殖技術,“出去後想養些土雞,踏踏實實過日子。”

在參加監獄勞動技能培訓時,張怡的進步被警官看在眼裡,為了鼓勵她,警官讓她系統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從那時起,張怡每周都會收到一份詳細任務清單,學習內容涵蓋勞動流程、物品管理、統籌安排等。張怡還自己列了詳細的計劃,從收發物品到輔料管理,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准無誤。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29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