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复兴梦!日本半导体面临的真实挑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当全球半导体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纷纷投入巨资打造自主芯片产业时,日本也不甘示弱,日本政府与丰田汽车、Sony、NTT、NEC、软银、Denso、铠侠、三菱UFJ等8家日企共同出资在2022年联手成立了Rapidus,矢志于2027年前量产2纳米先进制程芯片,并投入巨额资金。 这一举措承载着重振日本科技荣光的厚望。 然而,从成立之初的高度期待,到现在逐步浮现的现实压力,Rapidus的未来并不如当初想象中乐观。


日本半导体的复兴梦

上世纪80至90年代,日本一度主宰全球半导体市场,NEC、东芝、日立等企业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全球化、技术演进与美国政策压力,日本逐步退出领先梯队。 今日,台积电与三星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制程技术,日本在高端芯片领域几乎全面缺席。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Rapidus诞生,技术方面获得IBM等海外技术伙伴的支持,与比利时半导体研究机构IMEC合作,并启动北海道千岁市的新厂建设; 财务补助方面,截至2024年底,日本政府对Raapidus的补助总额已达约9,200亿日圆,并持续追加预算,看似象征着日本有机会将再次站上先进半导体制造的舞台。

技术门槛、时程、烧钱研发、客户来源与获利能力的诸多挑战

然而,真正落实2纳米制程的难度不容小觑。 目前全球唯有台积电、三星与Intel积极朝此目标迈进,而这三家企业已在此领域累积多年研发经验与庞大资本投入。 Rapidus虽有技术合作伙伴,但内部研发能量明显不足,整体实力相较仍有显著落差。

再者,更大的问题在于时程压力,Rapidus预定于2025年试产,2027年实现量产,这个目标对一家从零开始的公司而言极具挑战性。 先进制程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研发与测试周期,不是一蹴可几的技术跳跃; 当今日本半导体制造大多停留在15年前的40纳米制程水平,Rapidus虽喊出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的目标,企图弯道超车,但现实上,届时台积电、三星与Intel等已布局1.4纳米技术,显示日本与全球先进技术之间仍有不小差距。




未来几年,Rapidus是否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建立量产能力并取得市场认可,将决定日本半导体产业复兴梦想的成败。 (图片撷取自Youtube


虽然日本政府目前积极资助Rapidus,但晶圆制造是一场烧钱无底洞。 根据业界估计,要建立可与先进晶圆厂抗衡的产能,少说需数兆日圆的长期投入,单靠政府支持,Rapidus恐难以持久; 此外,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尚不明确,Rapidus目前未有稳定的客户基础与明确订单,若缺乏实际市场需求支撑,即便技术达成也可能陷入“有产能、无充足订单”的窘境,投入的巨额资金何时能够损益两平、甚至获利,仍是未定之天。

人才断层:半导体产业的长痛

屋漏偏逢连夜雨,日本少子化问题严重,已非新闻,各行各业的人才缺口难以迅速解决,加上此前日本在半导体产业沉寂多年,芯片工程师人才断层相当明显,有制造芯片经验的工程师多在50-60岁以上,日本年轻人则以投入汽车相关产业为主要目标,因此能主导先进制程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稀少,而吸引年轻人才投身此高风险、长回收期的产业也非易事。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0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