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警惕!每道工序都"加料" 這樣吃是在毒自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你吃下肚的不只是食物,還可能包含從包裝中“滲出來”的化學物質。


不只是化學添加物,包裝過程都會釋出毒素。

earth.com報道,根據《Nature Medicine》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來自包裝材料的合成化學物質,而這些潛藏的污染來源,正悄悄影響人類健康。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多道工序制成、添加大量人工成分(如色素、香料、乳化劑、防腐劑等)且與原始食材差異甚大的食品,例如洋芋片、熱狗、速食面、冷凍微波食品、甜味麥片、瓶裝奶茶等。


這份研究由非營利組織“食品包裝論壇基金會”(Food Packaging Forum Foundation)主導,現代食品在運送、加工、包裝與加熱過程中,會接觸到塑膠、金屬與紙類等材料,這些“食品接觸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s)中的化學物質會在無形中轉移到食物上。

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加料”。研究指出,食物從工廠到餐桌,會歷經以下四個階段,每一關都可能造成化學污染:

運輸:食物被儲存在內層有塑膠或合成塗層的容器中,化學物質可能滲入內容物。

加工:金屬與塑膠制的機器與食物接觸,使污染風險升高。

包裝:看似無害的鋁罐、塑膠盒與紙盒,其實都是合成物質可能進入食物的“傳送帶”。


加熱:將塑膠包裝的食品微波加熱,更可能促進化學物質的釋放,讓污染物直達餐桌。

其中包括雙酚類(Bisphenols)、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與全氟烷基物質(PFAS)等,這些合成物質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等健康問題密切相關。




報告稱,超加工食品不僅含有人工香料與防腐劑,其包裝與制程本身也是污染來源,“這些食品在生產過程的每一步幾乎都會與合成材料接觸,因此比天然食品更容易吸收化學物質與微塑膠。”

研究呼吁,現行法規明顯落後時代,多數只針對已知污染物進行檢測,對尚未識別出的潛在新型化學物質與微塑膠,缺乏監管與檢驗手段。

這份研究認為,包裝的本意是“保護食物”,但如今卻可能成為污染源頭,因此呼吁全球政策制定者盡速推動更安全、可持續的食品包裝改革。

研究總結表示:“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整合人類與地球健康的政策框架,不僅檢測個別化學物質,更應全盤檢視整體污染風險,使用現代化檢驗技術,守住食安防線。”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