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北京: 北京最新兵推:美这件"老掉牙杀器"是最大威胁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最新军事研究指出,美国1950年代设计的B-52战略轰炸机,因为具备长程打击和携带战术核武能力,被评为对中国构成最大核威胁的美军机型,甚至凌驾F-22及F-35等匿踪战机。


这份兵推模拟美军对中国舰队或内陆目标发动“穿透性对空作战”,显示B-52战轰机可从远距安全基地,发射巡弋飞弹打击中国的重要设施,避开解放军的防空系统,对中国的“二次核反击”战略构成挑战,凸显北京美国在印太地区投射军力的深层焦虑。

军闻网站BulgarianMilitary报道,1项发表于中国顶尖安全期刊《现代防御技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领导的最新研究引发关注。这份研究把设计于1950年代的波音 B-52“同温层堡垒”(Stratofortress)战略轰炸机,评为美国在对中国发动战术核打击时,所构成的最重大威胁。


这份发表于上周的兵推研究,模拟了美国空军针对中国海军舰队或内陆目标的“穿透性对空作战”(penetrating counterair operation),强调B-52战轰机在美国军事战略中的持久作用,也凸显中国日益担忧美国在印太地区部署军力。

这份兵推聚焦于这款历史悠久的平台,而非较新的匿踪战机如F-22“猛禽”(Raptor)或F-35“闪电 II”(Lightning II),这点引发外界质疑:为何这款冷战时代的战轰机,仍是中国战略恐惧的核心。

B-52能不依赖前线基地发动攻击

中国研究对B-52战轰机的强调,反映出中国美国在印太地区展现武力的焦虑。虽然中国军队正在快速现代化,也在防空系统、弹道飞弹和海军实力上投入大量资源。不过,B-52战轰机能够从远距离投射各式弹药,包括核武和精确导引常规武器,这种能力显然让中国的战略规划者不安。

B-52战轰机的多功能性和悠久的作战历史,让它成为美军武库中独特的资产,能在不依赖前线基地的情况下,对广大范围的目标发动攻击,这些前线基地往往容易受到中国飞弹攻击的威胁。


兵推结果显示,中国把B-52战轰机视为美军穿透中国防空系统并攻击关键资产(无论是海上或中国本土)的关键枢纽。这种观点植根于美中两国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美国持续透过在印太地区的基地和同盟网络,对抗中国不断扩张的影响力。



资料图


B-52可搭载AGM-86B和精确导引武器

如果要了解为何B-52战轰机会在中国的评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检视其技术和作战能力。目前美国空军服役的B-52H型,搭载8具普惠TF33-P-3/103涡扇引擎,作战航程超过约1万4160公里,还无须空中加油。

这让B-52战轰机可从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或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Diego Garcia)基地等安全地点起飞作战,避开中国的打击范围。B-52战轰机还可携带多达7万磅(约31750公斤)的武器,包括AGM-86B空射巡弋飞弹,射程超过2400 公里,且可搭载核弹头。

B-52战轰机可在安全距离外发射AGM-86B等巡弋飞弹,让它能在不进入敌方重重防空区域的情况下,打击目标。而且,B-52战轰机还能搭载各类精确导引常规武器,例如“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与“联合空对地远距打击飞弹-延程型”(JASSM-ER),具备核任务与非核任务的弹性。

近年来,B-52战轰机还参与了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向日本菲律宾等盟友展现美国决心。这些部署凸显了B-52战轰机在“跨地域”投射战力上的角色,也进一步解释为何中国会将B-52战轰机视为重大威胁。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