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彭博:為什麼"金色穹頂"可能使美國更不安全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安德烈亞斯·克魯斯是彭博觀點專欄作家,關注美國外交、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此前,他曾擔任《德國商報》全球版主編和《經濟學人》撰稿人。

那個有朝一日被設想用來保護北美免受敵方導彈襲擊的“金色穹頂”,如今已經被納入國會正在推進的一項龐大而美麗的法案中,預算請求為250億美元,雖然這一數額相對較小,但最終可能會膨脹至數千億美元。


這一構想出自特朗普,他本周在介紹這一項目時,顯得格外得意。

問題在於,這個極其宏大的導彈防御計劃是否是一個好主意。

這裡不僅僅是指財政方面,更是戰略層面:它是否真的能讓美國(也可能包括加拿大)變得更安全?

特朗普的靈感來源於兩個體系。其一是裡根在1983年提出的戰略防御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盡管從未投入運行,但在冷戰後期對核武戰略和地緣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二是以色列的“鐵穹”系統,這一系統雖然性能出色,但只是用於在小范圍內防御短程導彈。

特朗普被吸引住了,可能正是因為“鐵穹”這個名字足夠響亮——至於他為什麼用質地較軟的金子取代了“鐵”,原因不明,或許只是因為金色更閃亮。

打造這樣一個穹頂在技術上有極大難度。還有人警告其經濟成本和潛在利益沖突,比如主要合同若落入馬斯克控制的SpaceX手中。但我們在此聚焦“金色穹頂”的戰略效應。

先從所謂的“安全困境”談起,這是所有大國(甚至小國)面臨的難題,不論是否擁有核武器。

為了讓自己更安全,國家A發展出新的防御系統,卻反過來讓國家B感到更不安全,從而促使B加強武裝或加劇對抗,這反而加大了A所面臨的威脅。


最壞的情況下,A與B可能陷入戰爭螺旋,導致雙方更脆弱,甚至毀滅。

即便不到那一步,任何大型新型武器系統,無論是進攻性還是防御性,本質上都具有不穩定性。

一個例子是裡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到了1980年代初,美蘇之間的核對峙已因“相互確保毀滅”原則而趨於穩定:雙方都容易受到首次打擊,但又都擁有足夠核武來實施二次打擊,從而對彼此形成威懾。


“星球大戰”計劃承諾讓美國人安全,同時威脅蘇聯,使美方從“相互確保毀滅”的均勢中脫離。克裡姆林宮在1985年由戈爾巴喬夫領導,他雖然不知道該計劃是否真能奏效,卻不得不設想可能成功。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或許會因自認能防御二次核打擊,從而在常規沖突中更傾向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因此,即便計劃是防御性質,卻讓蘇聯更感不安。

克裡姆林宮當時沒有好的應對方式。在經濟和技術方面,蘇聯遠落後於美國,難以發展出自己的導彈防御系統。如果“星球大戰”計劃真的接近實現,蘇聯或許只得在美方尚未變得“刀槍不入”前先發制人實施核打擊——那將是終極災難。

所幸戈爾巴喬夫將這個計劃連同導彈和彈頭一起納入美蘇裁軍談判中處理。換個領導人,或許不會這麼理性。

今天的形勢有所不同。

首先,美國面對的威脅不再是單一敵手,而是多個:包括俄羅斯這個傳統核“同級對手”、中國這個正在崛起的“准同級別”核力量、朝鮮(以及可能制造原子彈的伊朗)等“流氓”國家,以及像巴基斯坦這樣的不可預測行為者。

在戰爭推演中,主要敵手是俄羅斯中國。這兩個國家可能聯手攻擊美國。與過去的蘇聯不同,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可與美國匹敵,能建造自己的穹頂或開發更具威脅性的武器。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