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人生若如初見》刻畫時代轉角青年群像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幾乎被現代類型劇和古裝偶像劇瓜分的劇集市場中,正在播出的年代傳奇劇《人生若如初見》散發著“奢侈品”般的光環。無限復刻歷史質感的考究制作,越咂摸越有味兒的群像表演,還知難而上地選擇了以往影視作品鮮有截取的時間段——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12年。在清王朝徹底覆滅的殘影之中,一群青年人的友誼與信念幾經淬煉、反復交織,勾勒出一幅浪漫、跌宕、激情洋溢的人生畫卷。


講述特殊時期傳奇故事

刻畫青年群像,是當下正劇、大劇屢試不爽的破題良策。此次《人生若如初見》的創新在於,它大膽使用虛實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一群有共同理想,身份與命運各異的年輕人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傳奇故事。


梁鄉、謝菽紅、楊凱之、李人駿、吳天白等,固然各自帶著獨特的背景和立場而來,背後也無可回避清宗室、革命派、北洋集團等各方勢力的不斷較量。難能可貴的是,在《人生若如初見》裡,他們並不是為了“還原”歷史而設定的符號,也不是身上貼著陣營標簽的路線代言人。相反,劇集用大量篇幅細膩鋪陳,觀眾看到每個人都要面臨困頓與選擇,面對特別具體的碰撞與撕裂。因此,這些人物都是真實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復雜構成了人的本性,他們的豐富產生了這個時代的回聲。”

與此同時,該劇還搭建了富有張力的人物關系,為品讀那個時代增添濃烈的情緒體驗。梁鄉、楊凱之、李人駿三人同赴日本留學,在異國他鄉結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誼;歸國之後由於背負的期望、所處立場各不相同,曾經的舊友間亦存在彼此試探、利用和掣肘,最終走向陌路。此外,梁母與梁鄉之間相依為命、時移世易也不曾改變的舐犢情深,楊一帆對謝菽紅的切切叮囑,都是人物之間多重情感的豐富呈現。

三幕式結構搭建敘事框架


在鮮活人物刻畫的基礎上,《人生若如初見》還聚焦主要角色的道路抉擇,完成值得回味的人物演進弧光。通過“留洋篇”“歸國篇”“前路篇”三個篇章的搭建,以三幕式結構搭建起完整的敘事框架,張弛有度的劇情節奏之下,將一群青年人對個人與時代命運的探索以及最終走向不同抉擇之路的過程娓娓道來。

小小年紀便追隨唐才常參加起義的楊凱之,終其一生都行走在革命的道路上,從日本畢業歸來後成為軍事生中唯一的“實戰派”“戍邊英雄”,並在最終認清梁鄉的立場後毅然與其分道揚鑣、更加堅定地走向武力推翻腐朽清政府的道路;曾經是舊時代閨秀的謝菽紅,經歷了生活的重壓和苦難,最終蛻變成為獨立堅強的新女性;出身清宗室的梁鄉在赴日留學的過程中,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態度學習現代軍事知識,感受到了面對強國不能自主的恥辱,試圖以軍事力量拯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最終卻淪為王朝垂死的棋子。


劇中角色的抉擇改變,皆是在艱難時局中孜孜以求的主動探索,雖有曲折或者命運的偶然性,卻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更加讓人唏噓——好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絕,在絕望中撕開一道光明。然而,他們的局限性在於有理想,卻沒有信仰。

探尋中國需要革命的根源

《人生若如初見》的導演王偉曾拍攝電視劇《問蒼茫》,那部作品講述1921年到1927年,從中共一大歸來的青年毛澤東帶著對中華民族將走向何方的憂國之問,矢志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以一個“探路人”的姿態,從一名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歷史故事。彼時的中國為什麼需要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人生若如初見》這部劇中,觀眾或許會找到答案。

文/本報記者楊文傑統籌/滿羿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