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从"禁止违规吃喝"到"民间烟火暗淡"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禁止违规吃喝,不是吃喝都违规——人民网以此为题,撰写的评论文章,昨晚在我朋友圈里刷屏了。


这篇文章批评一些地方层层加码、一刀切执行“禁酒令”,不计民生地盲动蛮干,把“禁止违规吃喝”等同于“禁止吃喝”,导致餐饮业没了生意以及民间烟火暗淡。

文章写得很好,每句话都正确,但说句不敬的话,有点像“正确的废话”。


所谓正确的话,就是很有道理,因而说起来更容易的话。

所谓废话,就是虽然很有道理,但细想却没可行性的话。

比如——从来只有禁止违规吃喝,没有所谓禁止正常吃喝;整治(违规吃喝)要精准,要把红线、绿灯、尺度划清楚……



你说政策并没禁止“正常吃喝”,那我问你,几个人下班后在包间吃饭喝酒,到底是“小酌怡情”还是“密谋腐败”还是为腐败做“铺垫”,如何辨别?你可能会说,可以从吃饭金额、喝酒多少、谁来埋单、吃饭人数、酒友关系等等方面确认这次吃饭喝酒是否正常。那我继续问你,谁来搞清楚这些具体的细节?事实认定是否会夹杂主观的成分?把事实搞清楚需要多大的成本?如此“侦查”,成本必然很大,是否可以持续?

所以,有些地方的领导大概就想到了上述问题,一看这么麻烦,干脆一刀切——兄弟们,别没事儿找事儿惹身骚,下班后你们还是直接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吧。这大概就是层层加码的原因之一。

假如你参加了个饭局,即便根本没喝酒,而且清清白白毫不违规,但就是有人举报你这场饭局涉嫌违规,要不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去调查?即便调查清楚了你是不是心有余悸?万一饭局没有问题但是调查出了你其他问题呢?

所以,有些地方的公务人员一考虑清白吃喝也有风险,干脆一刀切——兄弟们,饭局我可不敢参加啊。这大概就民间“烟火暗淡”的原因之一。


所以,人民网这评论虽然写得好,但是如果让作者去当县个委书记,一旦接到上面整治违规吃喝的要求,估计也会不顾“烟火暗淡”先来个“一刀切”再说。

当一个事情风险和成本较大而没有什么收益,就会出现一刀切的决策,干脆不碰、不干。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

比如前几年疫情,一个小区里出现了一例感染者,封同楼层?封整个单元?封整栋楼?封整个小区?如果只封同楼层,万一别的楼层、别的单元、别的楼过两天也有病例了呢?那决策者就有责任了。于是,层层加码,干脆整个小区都封上。他当时情境下哪会考虑“烟火暗淡”。


所以,有些层层加码,有些形式主义,其实是“理性决策”——出于规避风险的理性。

有多少人决策的时候不首先考虑自己的风险与收益?

上述情况还是“正常理性”。

此外还有一种“阴暗理性”——

有些一刀切、层层加码、形式主义很可能是一种下面与上面对抗的方式。用一种过度积极的方式执行上面的要求,导致成本过大,从而要挟上面收回成命。

这种对抗很巧妙,用“过于积极”行消极之事,用过于的红表达黑。

上面不让我违规吃喝,好啊,我积极响应,要求我的人都“不吃喝”,都不吃喝必然没有违规吃喝,于是民间烟火暗淡了,就业经济萎缩了,然后这个难题推给“上面”。本来现在提振消费就难,现在直接可以把消费不振的原因归结为执行上面的政策了,于是也就不用费劲去提振消费了。可以放心躺平了。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7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