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北京: 美陸軍士兵改造堤豐導彈系統 北京為何惱火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份新報告顯示,部署在太平洋地區的美國士兵在實地對一套“堤豐”(Typhon)新型中程導彈系統進行了調整與改進,展現了士兵在部署期間參與設計改良的重要價值。美陸軍這次行動令中共深感焦慮和惱火。


“商業內幕”7月1日報道,美國陸軍士兵們正在菲律賓使用“堤豐”新型中程導彈系統。美國政府問責局(GAO)6月報告了美國陸軍對該系統火炮、火箭和導彈系統的現代化改造工作。GAO援引與該項目官員的談話稱,在“開發過程中,根據新裝備訓練和其它演習期間提供的用戶意見”,進行了“多項設計更改”。

改進措施包括縮短重新裝填時間和減輕系統組件所承受的壓力,這些改進均是由參與演習的士兵在現場完成的。“例如,由於發射器的方向問題,士兵建議調整拖車上的某些接入點和面板連接的位置,以便於裝填、操作和維護。”該辦公室表示。


菲律賓拒撤“堤豐”系統 中共屢屢碰灰

2024年4月,美國菲律賓呂宋島北部部署了“堤豐”導彈系統,用於與其亞洲盟友菲律賓的年度聯合軍事演習。這是冷戰以來美國首次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系統。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當時在官網上說,這一部署有裡程碑意義,表示這是“新型能力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同時也增強了與菲律賓武裝部隊的協同作戰能力、戰備能力和防御能力”。

這是該系統首度出現在第一島鏈。中程導彈的射程可達兩千公裡以上,因此可達中國東南沿海地帶及敏感的南海及台灣海峽區域。專家視此舉是美軍傳達在印太的軍事實力,以威懾中共。

“堤豐”導彈系統每個發射器配備4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能夠發射對陸攻擊型“標准-6”導彈和“戰斧”巡航導彈。兩種導彈都可能在台海潛在沖突的開場階段,阻礙中共防空系統,從而使美國海軍能夠隨後調動大型軍艦。

中共曾多次要求菲律賓撤除“堤豐”導彈系統。去年9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已多次明確表示反對這一部署。他說:“這一部署是開歷史倒車之舉。”

今年2月份,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坤告訴記者:“菲律賓美國合作引進‘堤豐’導彈發射系統,這是菲律賓將本國國防事務拱手他人,並將地緣政治對抗和軍備競賽風險帶入該地區……當中國(中共)的安全和利益受到損害或威脅時,中國(中共)不會坐視不管。”


今年6月,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托‧特奧多羅(Gilberto Teodoro)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節目采訪時,被問及如何回應北京的反對意見時表示:“這與中國(中共)毫無關系;我們的做法完全為了菲律賓的國防。”

他說:“我們在自己領土內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我們的國防建設。”“這當然符合遵守國際法,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基於前線士兵反饋 推動作戰技術發展


美國政府問責局在報告中指出,“堤豐”系統的開發工作,“體現了迭代式產品開發方法的若幹特點,因為它建立了一個具備彈性需求、聚焦於最小可行產品(MVP)的商業案例”,包括調整新功能和征求用戶對系統的反饋。

美國陸軍的轉型和創新項目越來越關注這種基於前線士兵反饋的迭代式或分階段式開發。陸軍將這些過程稱為“士兵接觸點”(soldier touchpoints),而在軍隊內部,對這個過程也有其它不同的名稱。美國特種部隊也積極參與這種開發方式。

此類實戰工作的意義在烏克蘭戰爭中也得到體現。烏克蘭士兵經常與武器制造商密切接觸並提供反饋,推動了實驗性和新興作戰技術的快速發展。美國陸軍首批“堤豐”系統在菲律賓部署期間也經歷了此類發展。



2024年4月7日,美軍中程打擊能力(MRC)發射器(又稱“堤豐”武器系統)抵達菲律賓呂宋島北部戰區,這是該能力首次部署第一島鏈。(Captain Ryan DeBooy/U.S. Army)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