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電影: 《F1》之後,賽車電影的門檻被永久提高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流媒體「殺死」電影院的論調甚囂塵上時,一部以 F1 為名的電影,卻成功把觀眾重新拉回了大銀幕前。

好萊塢最具權威性的媒體 Variety 確認,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電影《F1:狂飆飛車》(下文簡稱為《F1》),已正式超越《拿破侖》,加冕成為蘋果原創電影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作品。


與此同時,在口碑層面,這部電影更是通吃了核心車迷和大眾影迷,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年度電影。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當好萊塢的賽車電影早已被「速度與激情」系列的肌肉車和「極速車王」的奧斯卡光環反復定義後,《F1》的突破口究竟在哪?

答案,恰恰在於它的「反好萊塢」特質。

它沒有依賴更誇張的 CG 特效,或是更狗血的戲劇沖突,而是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對「真實」進行近乎偏執的、不計成本的還原。這樣的執念,最終物化為一套前所未有的攝影系統,一個充滿了圈內梗的劇本,以及整個 F1 圍場的集體開綠燈。


可以說,《F1》的成功,在它開拍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 本文涉及大量劇透,請謹慎閱讀 ??


真實感的代價,是 3 億美元

作為好萊塢中生代導演中的「實拍狂人」,曾執導《壯志凌雲:獨行俠》的約瑟夫·科辛斯基,向來對 CG 特效保持著一種審慎的距離。因此在《F1》這個項目中,他再次選擇了一條更笨也更昂貴的道路:

用 3 億美元的巨額投資,去復現物理世界的真實感。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