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没有三毛的一带一路:当代中国的流动性幻觉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今天这个动辄谈全球化与出海战略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想像,一百多年前的梁启超,竟能毫无阻碍地往返于东京与旧金山之间——他想去就去,去了就办报,还能把清代的“进士”身份转译为美国人口中的 “Master Degree(硕士学位)”,获得当地华人与政商界的盛情招待。 这绝不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比今天方便,签证政策比今天宽松,而是因为那一代人——或更准确地说,那一代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文化流动性,几乎是今日中国所难以再现的。 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放弃了对世界的想象力。


历史的反讽在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几乎还没有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籍”概念,他们在帝国的废墟上徘徊,身份流动,语言混杂,但那群人却异常敏锐地捕捉到全球思想的风向,理解宪政制度与报刊言论的逻辑,甚至试图用东亚的语言系统对抗西式的话语权。 今天我们可以在数小时内直飞伦敦、迪拜、开罗,手机打开就是中文导航与支付宝,但我们的文化反应能力与世界互动的密度,却早已从思想的主动者退化为资源的消费者,甚至是输出的投机者。

这种流动性的差距,不只是能不能出去的问题,而是出去之后要做什么的问题。 如今一个人可以在海外买房、外派、创业,甚至成为当地的“金主”,如同“美国工厂”中的“曹德旺”,但他对当地文化产生的影响力和共鸣度,几乎是零。 说得尖锐一点,我们只是把中国内部熟悉的那套商业模式或投资逻辑平移了出去,包装成国际化的样子,却未曾真正理解或尊重在地性。


过去的流动,是一种知识性移动与文化性参与。 当年的梁启超、章太炎、鲁迅、林语堂——他们离开中国,不是为了建一个贸易站,而是为了思想的交锋与文化的生成。 鲁迅在仙台看见解剖课上的中国人遭羞辱,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林语堂在美国编写英语读本,输出“中国幽默”; 他们无不是把自身置于“他者”的语境里,主动翻译与诠释自己。

而如今,我们外派去非洲东南亚中亚,建起一带一路的工厂、铁路、港口,但除了少数经贸文宣文章以外,有谁能清楚地说出非洲的族群结构、语言流变与思想史? 更不用说在文化上激起什么实质性的对话或反思。 我们连一个当代版的“三毛”都培养不出来——没有哪个中国人真的在撒哈拉生活多年后写出一本真正有触感、有深情、有批判性的作品,而大多数中国人仍靠“援外医生”“非洲饥饿儿童”这类新闻甚至是“生日祝福舞团”“请原始人吃辣条”的猎奇视频来理解整个非洲大陆。


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国际化,是一种文化上不愿受孕的全球化。 中国确实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走出去了,但我们走得太快,以致忘了留下想象力与文化好奇心。 我们以为自己正在全球布局,其实只是在复制自己。

企业出海,成为“国际公司”,但真正关心当地教育制度的有几人? 学术交流密集,但真正能用在地语言进行非功利对话的又有几人? 我们崇尚“讲中国故事”,但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故事怎么征服世界市场”,而不是“中国故事如何被世界理解,或与世界互相改写”。


而这种对文化“不敏感”甚至“不感兴趣”的趋势,其实也正悄悄侵蚀我们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再生能力。 当一个社会对外部世界失去文化想象力的同时,它对自身的文化也会趋于僵化与工具化。 如今的“中国文化”经常变成一种政治标语或经济外衣,而非一种活的生命体。 从孔子学院到国风美学,从国潮服饰到唐诗宇宙,一切文化都被拿来做形象工程,或流量转换,真正的交流、冲突与互鉴几乎被排斥在外。



我们建设基础设施,但没有搭建文化桥梁; 我们想在世界讲话,却忘了语言的基础不是发音,而是倾听与感受。
1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59 秒 and 11 DB Queries in 0.006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