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小米: 短剧被质疑"碰瓷"华为小米,谐音梗能随便玩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余程冬,你被开除了。”


“我是骁米集团的苏柒。”

“无人驾驶系统运行超过30秒


就会爆炸!”

这些名字和剧情是否有点似曾相识?

近日,一部名为《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的短剧热映。该短剧因存在多处剧情、人设与现实生活中华为、小米的业务相似,被质疑“碰瓷”华为、小米

例如,余程冬名字与华为高管余承东高度相似、骁米集团名称似小米集团、苏柒角色名音同小米SU7车型。短剧中还涉及无人驾驶车辆一旦上路行驶30秒,系统就会失控崩溃的情节,引发公众联想。对此,小米客服表示,已如实记录该情况。目前,该短剧在相关播放平台已不可见。



网友纷纷吐槽短剧创作者的“奇葩脑洞”,直呼“太会整活”“小作坊下料太猛”。有网友直言,短剧什么都敢拍,为博眼球毫无下限,“玩得过火了”。

用“谐音梗”改写企业名称,


嫁接高管姓名,

所谓的“娱乐”背后是否存在侵权风险?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玉律师的专业解读!


1、剧中情节出现与现实企业(华为小米)、人物名称(余承东)相似的设定,该如何认定?是否涉嫌侵权?

首先,就企业名称相似性的侵权认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七条,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字号、姓名和名称的简称等,参照适用姓名权和名称权保护的有关规定。且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提到,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等引发混淆。剧中企业名称与知名企业(华为、小米)高度近似,可能造成观众混淆,涉嫌侵权。另外,剧情涉及商业竞争、贬低性情节,例如无人驾驶系统爆炸等,易被认定为攀附商誉或商业诋毁而涉嫌侵权。

关于人物名称相似性的侵权认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以及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主角“余程冬”结合剧情足以使公众联想到余承东本人,可能会构成姓名权侵权。若情节被认定具有贬损性,同时侵害个人名誉权。

2、若影视剧以真人经历进行创作改编,是否需要获得授权?

改编真人真事需守住法律底线,在一定情况下需要获得授权。一般而言,真实故事属于“事实”而非着作权法定义的“作品”。然而,对事实独创性表达可能构成作品,受着作权保护。“真实案例”若源于他人二次创作的作品,就会涉及作品的改编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此类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应当取得相应着作权人的授权许可。

除着作权外,改编真人真事涉及原型人物的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等人格权。根据民法典一千零一十二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如果采用该真实原型人物的姓名而未获得授权,可能构成姓名权侵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如果改编的真人真事不为公众所知,而是创作者自行挖掘或获悉的,对此类真人真事进行改编,应当事先取得相应权益人的授权许可。当影片角色明显对应现实中的原型人物时,未经授权就歪曲事实、过度夸大,或是对原型人物的品性、才能等方面进行不实刻画,可能触犯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原型人物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受损,进而造成名誉权侵权。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