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世界遺產,中國又多一項,總數增至60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德國人格拉夫·楚·卡斯特從中國西北的上空飛過,戈壁和沙漠之上雲層稀薄,地面一覽無余。飛機掠過寧夏境內賀蘭山東麓時,他猛然一驚,看到一片大小錯落的“金字塔群”。那是1933年至1935年中的一天。


卡斯特服務於歐亞航空公司,該公司准備開通中國境內的省際航線,作為飛行員,他正在先行查勘地形地貌。當時,他用萊卡相機拍攝了一張“金字塔”的照片。2015年,萊卡公司將卡斯特拍攝的一張高清照片贈送給了中國

陳同濱仔細看了這張照片,她慶幸而感慨,八十年過去,今天的遺跡與照片中相差無幾,避開了顯著的自然和人為破壞。“真佩服他們(西夏人),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她盛贊這些夯土建築的質量。陳同濱是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國內知名申遺專家,“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良渚古城遺址等申遺時的重要咨詢專家和文本負責人。


如今人們已經知道這些遺存的身份——它們是西夏陵,西夏王朝九代帝王的陵寢。卡斯特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60項。這些塵封的帝陵,開始向世界訴說西夏往事。



賀蘭山下,西夏陵一、二號陵雙陵並峙。攝影/齊鴻燦

賀蘭山下,昔年王侯


6月末的一天早晨,驟雨降臨西夏陵。雨勢漸小時,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任秀芬撐傘走進陵區。距離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門最近的是三號陵,也是九座陵中最宏偉的一座,陵域面積達16.44公頃。三號陵最核心的建築,是20余米高的夯土陵塔,遠望如蒼黃的巨型草垛。陵塔周身遍布孔洞,麻雀不時飛來,鑽進洞裡。

“鳥類很喜歡在這些洞裡棲身,還有老鼠。它們對陵塔的破壞其實不大,不會將洞鑽得更深,但糞便可能會滋生植物。”任秀芬指向陵塔高處的一叢野草,“以後還是會研究一些辦法,比如利用聲音和氣味驅離小動物。”


陵塔前方十米的地底,就是陵寢地宮。不同於中原王朝帝陵的山丘形封土,西夏王陵以塔為標志,塔身的孔洞中,原本插著一根根栣那G性刈耪衷諭獠康囊蛔舅D舅繅閹伲裉燜牧晁涫凳嗆煌戀乃摹

陵塔正前方,筆直地伸出一條數十米長的低矮土壟,稱為“魚脊梁”,下方是墓道所在。地宮和墓道的位置如此明顯,毫不掩飾,以至於早就受到盜墓賊的光顧。明代中期文獻記載,當時有人挖掘過,已經“無一物”。

任秀芬走在三號陵園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經過東西對稱的闕台遺存——至今仍殘存數米高。闕台後面,碑亭遺址左右分立,亭內曾有石碑,殘碑斷石記錄了大量西夏歷史的一手資料。路過碑亭,任秀芬走入一座小城門,進入月城,如同城牆外的甕城。月城御道的東西兩側,曾站立過兩三排石像生,西夏人改變了唐宋帝陵漫長的神道設計,將石像生壓縮在月城中列陣,布局更顯緊湊。月城之後,再穿越一道門闕遺跡,便進入內城,即陵園的中心——陵城。

此時站在中軸線上,可以看到陵園中最核心的一組建築,卻產生了些微的偏移。在規劃如此嚴謹的建築群中,這種偏移顯得不同尋常。

“北偏西5度。”任秀芬揭曉謎底。獻殿、墓道、地宮、陵塔,這組建築串起的軸線,從中軸線向西偏了5度。研究者多認為,這與西夏人的信仰有關,在佛教傳入前,西夏人崇信鬼神,居中處為鬼神位,要回避。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3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