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記協何時最勇敢?在安全的時候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記者協會終於發聲了。


他們義正辭嚴,措辭懇切,為湖南那台在履職時被當場砸成一地碎片的攝像機鳴不平。

聲明稿裡的每一個字,都透露出對新聞采訪權受到粗暴侵犯的痛心,以及對施暴者必須被嚴懲的堅定立場。


這份聲明,讓許多奔波在一線的記者感到了一絲久違的暖意和體面:

組織還在,還在看著我們。

但這股暖意,又讓人覺得五味雜陳,甚至有點寒意倒灌。



因為就在一個多月前,2025年6月10日,《北京青年報》深度調查部的記者李東,因為一篇根本就沒能發表出來的稿子,被河北石家莊警方跨越數百公裡:

從老家帶走,一度失聯。

那時候,整個行業風平浪靜,除了在幾個私下的媒體人群裡激起過一陣恐慌的漣漪,再無聲響。沒見到記協發出任何聲音,仿佛那個消失的記者,只是數字世界裡一個閃爍後熄滅的像素點。

一邊是“哐當”一聲的粉身碎骨,天下皆知;一邊是無聲無息的人間蒸發,噤若寒蟬。為何前者能獲得官方認證的“心疼”,而後者只能在同行們私下的祈禱中度過危機?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一“響”與一“默”的巨大差異裡。

讓我們先回到那個有聲響的現場。那個聲音足夠響亮,響亮到足以穿透一切隔閡,直接抵達所有人的耳膜。

2025年7月15日上午,湖南風芒新聞的那台攝像機,正在忠實地履行它的職責。它的CMOS傳感器和鏡頭組,構成了一只冰冷而客觀的眼睛,正一動不動地盯著湖南豐旭線纜公司的老板,謝遠陪先生。

彼時彼刻,謝老板正襟危坐,在鏡頭前侃侃而談,有條不紊地闡述著自己樸素的法治觀念。

他對記者們說,你們這些消費者,還有你們這些記者,懷疑我的電纜有問題,沒關系:


有異議,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這句話說得滴水不漏,充滿了對法律程序的尊重。為了進一步讓大家放心,他還對著鏡頭,反復強調了一個他認為的核心事實:

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合格的。

“合格”這兩個字,吐字清晰,鏗鏘有力。它成了這台攝像機生命中錄下的最後一句話。

話音剛落,謝老板似乎對剛剛自己提議的“法律途徑”瞬間失去了全部的耐心。


他找到了一個他認為更直接、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他突然從辦公室裡沖了出來:

一把從記者手中奪過了這台攝像機。

整個動作快如閃電,快到操作它的記者根本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

然後,他將這台價值五萬塊的專業設備高高舉過頭頂,像舉起一柄審判的戰斧:

猛地砸在地上。

“哐當”!一聲巨響,它的生命和它的外殼一起在水泥地上摔得粉碎。

塑料、金屬、鏡片和電路板,混雜著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尊嚴,鋪了一地。

它“死”得非常慘烈。

它的“殉職”,並非偶然。事件的引信,由一位普通的長沙市民劉先生點燃。他覺得從豐旭公司買來的電纜,尺寸總感覺不對勁。他沒有選擇去跟商家大吵大鬧,而是選擇了一種更文明的方式——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