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專訪:中國經濟穩健?歐洲不這麼認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https://t.co/V8M3jGfbbR—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July 23, 2025


北京挺過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了嗎? 在接下來下半年或明年會看到中國經濟放緩嗎? 「中國制造2025」是一個成功的產業政策嗎?基爾世經所研究員劉宛鑫接受德國之聲記者訪問,這些問題 看看專家如何分析。

DW:中國最近的經濟表現不錯,尤其是對外出口強勁,中國挺過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了嗎?


劉宛鑫:到目前為止不能說中國挺過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因為這個貿易戰還是持續在進行。中國現在的出口整體表現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是因為美國總統特朗普說要提高關稅,而中國的企業一直以來的反應都很快,因為預期會有比較高的關稅,所以提早把很大一部分的產品出口到美國,避免高關稅。所以我們看到上半年出口是比預期好的,包括第一季度增加其直接出口到美國,上半年增加其出口到其他國家比如東南亞,而這其中很多商品最終是要銷往美國。出口支援了中國第一跟第二季度的經濟成長,但這不代表今年度它的經濟成長就會完全沒受到貿易戰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是雙方只是暫時性休兵,即使在瑞士與倫敦兩次中美會談後雙方發出正向的信號,但不代表可以達到最終的會談目標,中國現在跟美國貿易戰還在持續進行中,90天之後,8月會發生什麼事情亦或是政策的走向沒有人知道,因為特朗普的政策不確定性非常高,只要雙方再有沖突點,特朗普的回應很可能就是再提高關稅,到時中國將如何反應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除了中美雙邊之間直接的貿易戰之外,中國現在在全球經濟和貿易裡面扮演一個非常中心的角色,美國又持續跟其它的國家有貿易戰,想要對歐盟的商品加征30%的關稅,也對於越南巴西等其它國家加征關稅,中國一定間接地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現在講中國是不是已經挺過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還太早。

DW:在接下來下半年或明年會看到中國經濟放緩嗎?

劉宛鑫:如果去看中國的經濟成長目標,以官方的資料來看,就2006年到2024年的經濟成長來說,除新冠期間官方的經濟成長率永遠都是高於經濟成長目標,似乎一直以來都可以達到目標,所以大家就會覺得說,去年還是有5%,為什麼會大家說經濟情況不好?為什麼人民也感受到經濟發展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好?


其一就是中國官方經濟資料的可信賴度在哪裡,這是一個問號。即便說我們不講說政府可能對資料上面有一些操縱的可能性,在經濟政策上,它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透過推進經濟政策去達到想要有的經濟成長率。所以你會感覺到說經濟成長率資料還是很漂亮的。

至於今年會不會放緩,現在等於是說第一、二季出口支撐了很大一部分的經濟成長,可是你不可能無限制的出口,因為國外對於中國產品的需求不可能無限。上半年中國企業先增加出口避關稅,但這個產品它可能是大量存在倉庫裡面,這些東西要先賣掉之後才有可能從中國再度進口這些商品。假設美國之後真的又提高關稅、外國需求降低,即便中國有產品可以出口,需求低的情況下也不會再出口這麼多出去,所以中國的出口刺激經濟成長這塊動能就會下行。

放緩是非常可能的,在第三或第四季度,只是說


第三季度我們會先看到一個放緩。可是如果看中國以前的季度發展,基本上第三季度就是成長率會下來,然後它就會在9月底、10月初的黃金周之前,出台一些政策刺激經濟成長;第四季度再上來,達到全年的經濟成長目標。

現在就要看第三季度會放緩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可能現在刺激內需的政策有辦法讓放緩不那麼嚴重,小部分的吸收可能沒辦法出口的這些商品,維持經濟成長在一定的程度,但是這個的成效是多少有待觀察。基本上因為上半年的經濟發展比預期好加上中國政府有一定的能力去刺激經濟成長,所以下半年的經濟不至於放緩太多。

DW:中國要擴大內需的困難點是什麼?

劉宛鑫:擴大內需並不只是2012和2013開始講,其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開始講,因為當時西方國家開始有經濟放緩的趨勢,市場需求包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下降。中國發現以前都是靠出口,現在如果西方國家比較少買我的商品,中國必須要靠自己的市場去吸收這些商品,所以它其實從2008年就講要擴大內需,只是中國也講了很多其它的發展目標,當初擴大內需只是很多目標的其中一個,現在是更強調了。

另外一個差異在於,2008年之後的擴大內需強調的是,透過比方說政府的投資,或者是鼓勵企業的投資,去吸收產能過剩的商品,例如建築材料,或者是透過2012年的一帶一路擴展到其它的可能的新興市場,把這些產能過剩的產品賣過去。當初擴大內需的一部分是增加出口市場的一部分去處理產能過剩問題。這樣子會導致什麼問題?有一些企業雖然說購買了建築材料,比如說房地產業,房地產業的快速擴張與發展導致後來一些包括說債務的問題等,其它像是綠色產業如太陽能板與新能源汽車等,大幅鼓勵投資之後產能過剩了,那只是把產能過剩的問題從上游轉移到了下游,但這些產品最後要出去哪裡,這個問題到現在更加的突出。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6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