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们常说,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


但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之后,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象愈发清晰地浮现出来:这些人的心里似乎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幽灵——从小就被剥夺了表达真实情绪的权利。

于是,他们学会了沉默,学会了讨好,学会了压抑,而不是倾诉。


他们在人群中笑着,内心却在咆哮。

他们的抑郁,不只是悲伤那么简单,而是一种从小养成的“情绪冷冻”,一种无声的溺亡。

一、沉默的童年,冻结的感受

“你哭什么哭?有本事你别回来。”“你怎么这么娇气,一点小事就受不了?”——这样的语言,在很多中国式家庭中,并不罕见。

心理学家艾丽斯·米勒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中指出:“许多看似成熟、懂事的孩子,实际上是在过早地牺牲了自己的情绪,以换取成人的认可与爱。”

这种“情感早熟”,实则是“情绪压抑”的另一种说法。

这些孩子学会了不表达愤怒、不诉说难过、不流露真实。

他们过度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做人。

他们的情绪词汇极度贫瘠,甚至无法分辨自己到底是“难过”还是“疲惫”。

而这,正是抑郁的土壤。因为没有情绪的流动,就没有情绪的清理。

长期冻结的情绪,一旦压抑到极限,便会如洪水一般冲垮整个心理结构。

二、从小被训练成“懂事”的人,长大会生病

歌手李宇春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小时候我们都被要求要听话、要懂事,但长大之后才发现,这种‘懂事’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压迫。”


而心理学研究正在为这种直觉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5月,《美国心理学会期刊》刊登了一项关于“情绪表达受限与青少年抑郁症关系”的最新研究。

研究者追踪了1285名青少年的成长轨迹,发现从小被家庭或学校压抑表达情绪、羞辱哭泣行为的孩子,其在青春期患抑郁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3.6倍。

这种压抑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大脑前额叶的情绪调控功能,导致其应对压力的能力显著下降。

也就是说,长期缺乏情绪表达的孩子,大脑会真的“学不会”释放情绪。


三、情绪不被接纳,是最大的孤独

荣格说过一句话:“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以更丑陋的方式重新出现。”

而这种“丑陋的方式”,往往就是抑郁症。它可能表现为无缘无故的失眠,持续性的疲惫,对未来的空洞感,甚至是对生的厌弃。

许多患者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会提到一个词——“压抑”。

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敢表达情绪;不是不痛苦,而是没人愿意听自己说痛苦。

在这个意义上,情绪不被接纳,甚至比情绪本身更致命。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情绪的孩子,长大后几乎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心理自由。

他们习惯于将一切都藏在内心,而内心的牢笼终将成为抑郁的囚笼。



四、在沉默中崩溃:朴树式的自我告白

歌手朴树在采访中说过:“我不是没有痛苦,而是没地方说。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就只有靠我自己。”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9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