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台湾飘来一片民主失败论"乌云"(图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民主失败论”就是一种政治弄,透过放大民主的缺点,制造人民对民主的幻灭感,让专制看起来更有吸引力,最终削弱台湾社会对民主价值的支持。


我们常说民主是台湾最珍贵的资产。 这句话在课本里、在选举造势场合里,像口号一样被不断重复。 然而当我走在街头,或翻开社交媒体时,却一次次听见另一种声音:选举有什么用? 蓝绿轮替了二十年,却没有谁能让年轻人不必租房、让劳工不必过劳、让老人不必彻夜排队领药。 民主制度看似仍然活着,却给人一种徒劳感。

这种疲惫氛围,正好成为“民主失败论”的温床。 北京的宣传机器深谙人心,它不需要捏造惊天的谎言,只要把台湾社会现有的挫折放大,再加上“独裁”、“绿色恐怖”、“民主不适合台湾”这些标签,就足以动摇人心。


信息战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非赤裸裸的攻击,而是语言的窃取。 当语言被偷走,它就不再是民主自我修正的工具,而成了专制的证据。 这场战争的核心,不在于北京说了什么,而在于台湾人自己是否还愿意相信民主。

一、语言的窃取:当战独裁成为北京的素材

有一次我在新闻看到国民党举办“战独裁”集会,标语高举着“绿色恐怖”。 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不安。 这些语言,本来应该是民主社会里最正常的批判工具,用来检验政府是否践行民主原则。 然而不到几天,北京的官媒就引用这些标语,向世界宣传台湾的民主已经崩坏。

语言在这里被异化了。 它失去了对台湾社会内部的针对性,而成了民主无效的证据。 这就是信息战的诡计:它不用自己编造话语,只要窃取、翻转台湾在野的语言,就能达成分化。

后果有两层。 第一,它让在野党的批判失去正当性。 因为一旦口号被北京利用,执政党就不愿意正面回应,而是直接指控“你们和中共同调”。 批判从此不是讨论,而是被污名化。 第二,它让人民失去判断力。 当语言变成北京与在野政党的共享资源,谁还能分辨批判的真伪?

语言一旦失去信任,民主的心脏也就跟着停跳。 这才是最深的威胁。

二、民主的不耐症:台湾社会的焦躁与幻灭


为什么民主失败论能奏效? 因为台湾社会本身存在一种不耐症。

民主在台湾并不是缓慢培养的文化,而是一场急就章的改革。 戒严结束后,社会瞬间开放,所有矛盾同时浮现。 短短三十年,我们就完成了多数国家可能需要一个世纪的转型:解严、直选、政党轮替、转型正义。 这种急促,带来自由,也带来不稳定。

我们期待民主能立即带来成果。 每一次选举后,人民要求政府立刻改善生活; 每一次政党轮替,人们希望正义与公平立刻实现。 但现实却是:薪资停滞、房价飙升、世代落差、产业困境,没有一样能迅速解决。


于是,民主没有用的情绪逐渐蔓延。 这种幻灭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年轻人觉得再努力也买不起房,中壮世代觉得税负沉重却看不到公平,老一辈觉得社会运动只是吵闹。 这些失望累积成一种氛围,正是民主失败论的最佳土壤。

中共正是利用这种不耐症。 它告诉台湾人:你们之所以过得辛苦,不是因为改革的阵痛,而是因为制度本身错了。 它不需要说服你拥抱专制,只需要让你怀疑民主。



中共的民主失败论想让我们相信,民主只是幻觉。 (王侑圣摄)

三、内战的隐喻:当分裂被描绘成“民主的必然”

在民主失败论里,常见的手法是内战论:民主只会让社会不断撕裂。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587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