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16歲女孩被媽媽送進精神中心,孩子的求救家長看不到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娟娟家中,作家梁鴻目睹一場爆發:母親不斷用“你肯定會再要錢”“肯定會沉迷游戲”刺激女兒,12歲的娟娟突然暴怒,大吼著“閉上你的嘴!”前一天,女孩剛因為割腕被送到醫院。

梁鴻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也是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梁莊三部曲”都是關於當代中國的豐富面相。近幾年,她將目光轉向家庭關系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


兩年多時間裡,梁鴻走訪了北京海澱、濱海市(化名)與丹縣(化名)——分別代表大城市精英教育、沿海中等家庭與縣鄉留守家庭的樣本,深入目睹了親子間的沖突與創傷。

有公益心理咨詢師告訴梁鴻,暑假是就診高峰,父母期望用三五千元,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好讓他們九月按時上學。他們並非想理解、接納一個完整的人,而是急於修復出了故障的產品。“這樣的孩子不可能好。”咨詢師說。

這種傷害,與更深層的社會觀念同頻共振。一個少年曾在課堂反駁老師“不好好學習就得送外賣”的告誡:“憑什麼看不起人家送外賣的?”——這句話質問的不僅是老師,更是一種被習以為常的、將人分等級的社會話語。這類話語無處不在,塑造父母的焦慮,也壓垮孩子的身心。

走進孩子的世界後,她發現了一個令人心碎的真相:“生病”的孩子在崩潰前,曾無數次發出求救信號,卻常被忽略、誤解。大人們疲於應對“出了問題”的孩子,卻從未學會識別“正在呼救”的孩子。

梁鴻意識到青少年心理問題早已超越個體困境,成為一代人的集體症結。寫作過程中,梁鴻生了兩場大病。她沒有找到可以解答一切的答案,但得到了更為謙卑的共識:“媽媽,你要學習。”




信號


一把菜刀,幾聲尖叫,一輛呼嘯而來的救護車。

幾個成年人闖進家門,把16歲的雅雅按在地上,綁上束縛帶,押到市精神衛生中心。幾分鍾前,雅雅當著媽媽和一位阿姨的面,沖進廚房拿起刀亂揮,把兩個大人嚇得尖叫。

那是2022年8月。作家梁鴻在新書《要有光》記錄了這個夜晚。從2022年開始,她著手准備這本關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書。

梁鴻也是一位母親,前幾年,為了全身心照顧孩子,她一直沒再寫書。在這期間,她發現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是錯位的。因為與孩子的爭吵,她陷入了迷茫與痛苦。這是她啟動寫作項目,走進數十個家庭內部的起點。

最初,梁鴻在網上發布征集,雅雅是第一個回應的。梁鴻前往她的家鄉濱海市,見到這個中分短發、皮膚微黑、長著娃娃臉、笑起來有兩個酒窩的女孩。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