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能夠"每年獲得一個諾貝爾獎"的四大原因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每年進入“諾獎時間”,全世界都會屏息以待:今年誰又能登上科學的聖殿?


不過,現實卻總是讓人百感交集。

就在北京時間10月8日傍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塵埃落定,日本再次收獲碩果:大阪大學教授阪口志文摘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贏得化學獎。


算一算,自21世紀以來,僅僅25年,日本已經誕生了22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其中3位是美籍日本人),算下來“平均每年產生一個”。

在這個狹小的東方島國,諾獎已經不再是稀罕之物,而是一種穩定的產出,確實讓人感到吃驚。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是日本?這個國土面積不大、資源有限的國家,憑什麼能在諾獎舞台上成為大贏家?答案遠不是“砸錢”二字那麼簡單。

日本的諾獎奇跡,背後至少有四個原因。



一、教育:把科研的火種撒進普通人的心裡

諾獎不是“大力出奇跡”培養出來的“單個天才”,而是從全民教育的土壤裡長出來的“自然之花”。

日本,基礎教育的嚴謹與普及,為科研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實早在二戰後,廢墟中重建的日本就已經確立了“教育立國”的國策。

從小學到高中,日本的基礎教育覆蓋面廣、標准高,幾乎沒有明顯的“精英教育”與“普通教育”分野。這就讓日本孩子能夠在一種普遍均衡的教育環境裡成長,整個社會都成為人才的沃土。


比如在數學和理科教育方面,日本的教材非常注重邏輯訓練,而不僅僅是題海戰術。

日本借鑒西方的“質疑權威”模式,學生被鼓勵提問,哪怕問題顯得稚拙也不會被打壓。

日本的課堂並不追求“正確答案”的唯一性,而是重視探索過程本身。許多後來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回憶起學生時代,幾乎都提到過類似的課堂體驗:他們是被允許“犯錯”的,這讓他們養成了自由思考的習慣。

與此對應的,是日本極高的讀書率。


圖書館遍布社區,平均每個日本人每年閱讀十幾本書。在這種環境裡,孩子們接觸的不只是課本知識,還有跨學科的興趣培養。科學其實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潛移默化地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

這就是第一重原因:日本教育把科研的火種,撒進了普通人的心裡。當一個社會擁有足夠多“帶著好奇心長大的人”,就意味著科學創新不會止步於少數天才,而是變成一種群體性的可能。

二、社會環境:貧富差距小,科研機會人人有

科學突破往往需要“耐心的孤獨”。但如果一個社會貧富懸殊,科研人員必須為生計奔波,那他們自然很難安心沉浸在長達數十年的實驗中。

日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少數幾個在發達國家內部依然保持極低收入差距的社會之一。這種環境下,科研機會更多地與個人努力掛鉤,而不是家庭背景。

這種情況不僅在於科學界。我看到過一個日本足球運動員的采訪,他說自己敢於走向足球道路,是因為即便不成功,去做普通的工作生活也會很幸福。

一個日本年輕人如果立志從事科研,他大概率不用擔心“讀不起博士”。學費和獎學金制度能為他兜底,大學研究室願意收留,企業研發部門也常常敞開大門。

更關鍵的是,日本社會對科研人員的尊重,遠遠超過對明星、對資本大鱷的追捧。科研在日本並不是“清貧的象征”,而是一種體面而受人敬仰的職業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