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英國: 中國貨船鑽入北冰洋寒流 21天抵達英國 震驚世界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北極絲路”首航成功背後的區域政治信號


2025年9月22日,一艘名為“伊斯坦堡橋梁號”(Istanbul Bridge)的中國籍集裝箱船,從中國東南沿海的寧波舟山港緩緩駛離,載著數千個標准貨櫃,穿越遼闊的太平洋,轉而北上日本海再鑽入北冰洋的寒流。這艘貨輪,並未選擇傳統的蘇伊士運河或繞行南非好望角的漫長路徑,而是首次擁抱俄羅斯的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 NSR),歷經21天,於10月13日晚間英國費利克斯托港(Felixstowe),瞬時引發全球關注。

這不僅是全球首條定期“中歐北極快航”集裝箱航線的正式通航,該航線更將亞歐貿易時程從原本的40-50天壓縮至不到三周,節省高達22天航時——在波蘭因為俄羅斯在其邊境軍演而關閉中歐班列陸路運輸,引發中國不快之際,北京終於打出了這一張“極地絲綢之路”牌,瞬時引發了區域騷動。


有專家分析認爲,除了觸及商務及環境話題之外,該航線的開通也反映了背後的區域政治含義。近年來,北極正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在極地地帶的行動頻頻成為新焦點,換言之,北極已從邊緣地帶蛻變為全球供應鏈及區域政治的新戰場。



在分析中國此次“北方絲路”首航時,北極研究專家、華府獨立智庫北極研究所(The Arctic Institute)創辦人馬爾特·胡梅爾特(Malte Humpert)對BBC中文表示,近年來全球貿易中斷事件,例如紅海危機,或與美國日益加劇的貿易爭端,無疑提升了北極作為替代航道的吸引力。“馬六甲海峽困境”長期以來爲中國政治領導層所焦慮,而北極確實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地緣戰略”解決方案。




位於加拿大渥太華的獨立智庫“麥克唐納-勞瑞爾中心”(The 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達爾齊爾(Alexander Dalziel)接受BBC中文采訪時稱,明顯地,中國追求北極航運有著清晰目標,聚焦於航行路線的多樣化,確保中國能抵達歐洲與大西洋市場,同時降低暴露於馬六甲海峽與紅海等地緣政治與安全風險中。


然而,從加拿大政府安全部門退休的達爾齊爾強調,此路線也關乎中俄關系,折射出俄國回饋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支援。同時,對北京而言亦是有力的“內外宣”,塑造中國北極區域的參與者,擁有“合法的”北極利益參與權。

達爾齊爾還表示:“這更是是對華盛頓發出信號,繼去年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的聯合海岸警衛演習,以及今年在阿拉斯加外北極水域密集的研究探險行程之後,中國能夠而且將在這些水域展現存在,並逐步掌握在北冰洋水面與水下航行的挑戰。”

這條航線為何如此吸引中國的眼球?中國藉此向歐洲乃至美國等全球對手釋放何種信息?在氣候變遷導致冰融加速的背景下,這條“冰上絲綢之路”是否將重塑全球貿易版圖,抑或點燃新一輪冷戰火種?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