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北京《名人汇客厅》


——新媒体融合投资发展服务平台——

中国现代化人才赋能|为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赋能




60岁的楼仲平挑起那根磨得发亮的老松木扁担,拨浪鼓“咚咚”声穿透人潮。这个被称作“吸管大王”的老人,重现着四十多年前“鸡毛换糖”的场景,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里,既有货郎的坚韧,更有学者的沉静。当我们提起《鸡毛飞上天》,他摆了摆手:“电视剧早把日子美化了,我这一辈子,比剧情糙多了。”

货郎担上的少年:苦难是最好的启蒙

1979年的浙中山区,14岁的楼仲平第一次跟上父亲的脚步。不足百斤的体重压着150斤的货郎担,竹筐里的针头线脑、糖果糕点晃得人直打趔趄,翻山越岭时,汗水在脸上冲出两道泥沟。“那时我们身上有‘三面镜子’,袖口擦得发亮,脸用油灰抹得刺眼,小孩子追着喊‘货郎鬼’。”他伸出右手,三根手指仍难以伸直,这是当年创业失败留下的印记。




1983年,18岁的楼仲平揣着70元钱闯福建石狮,第一次见到电子表时,“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两天卖完30块表净赚90元的狂喜,很快被倾家荡产的绝望浇灭——第四次进货时,全家凑的1000元货款换来的电子表,在漳州火车站被悉数没收。“我当时跪在站台哭,发誓再也不做生意了。”

种地、挖鱼塘、闯新疆,十几年里换了20多个行当,楼仲平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挖鱼塘时,他忘拉电闸就拆电缆,电流击穿身体的剧痛让他在医院躺了半个月,醒来时鱼塘已荒废;往乌鲁木齐运货时,他扒着火车车窗往里扔包裹,在塞满货物的过道里站了三天三夜,“脚肿得脱不下鞋”。这些狼狈的过往,后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财富:“摔的跤多了,才明白‘什么火做什么’根本长不了,专注才是活路。”


民房里的突围:把“一分钱生意”做出标准

1994年,一台二手吸管机成了命运的转折点。楼仲平租下民房二楼,带着家人围着机器打转,没想到短短几年,义乌的吸管厂从四五家暴增到近50家。“别人都在比谁卖得更便宜,一根吸管利润压到几分钱,再拼下去就是死路。”他嗅到了危机,更看到了机会。

1995年,楼仲平花2000元申请“双童”商标,成为全国首个吸管注册商标,打破了“小产品做不了品牌”的偏见。三年后,他又牵头制定《聚丙烯饮用吸管》企业标准,结束了中国吸管行业“无标可依”的历史。“当时进超市必须有标准号,就像人要有身份证,没有这个,再好的吸管也登不上台面。”有了标准和商标加持,双童的外贸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美国一家大客户甚至能包下半年产能。

就在同行羡慕不已时,楼仲平却下了步“险棋”:放弃大客户,立下“单客订单不超总产量3%”的规矩。“被大客户牵着鼻子走,他压价你不敢反驳,利润越来越薄,哪天他撤单,企业就垮了。”这个看似反常的决定,让双童转向分散的小客户,短短几年积累了2万余家合作伙伴。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依赖大客户的同行纷纷倒闭,双童却靠着庞大的客户群稳如泰山,这一案例后来被写进多所高校的MBA教材。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