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芬兰读博:像风筝找到属于自己的风向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又是一年芬兰的深秋,爬山虎悄然染红砖墙,我的思绪不禁飘回三年前。那时,我刚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便跨越山海,来到芬兰。在赫尔辛基艺术大学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我开启了博士研究员的学术旅程。


01

缘起:为课题奔赴教育沃土


许多人选择来芬兰留学,是仰慕其“教育神话”之名,而我则是因为一项研究课题的牵引。

从硕士阶段起,我就专注于老年音乐教育的研究,但这一领域的权威文献寥寥无几。撰写硕士论文时,一篇关于芬兰老年摇滚乐队的文章吸引了我,作者是图利基·莱斯。我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她所在的西贝柳斯音乐教育课题组,发现该团队在老年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可观。课题组的主任导师海蒂·韦斯特伦德所主持的“ArtsEqual”等项目,更是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典范。

于是,我一边撰写硕士毕业论文,一边试探性地联系了海蒂。她在回信中告诉我,自己即将接受髋关节手术,但对我提出的博士课题很感兴趣,并鼓励我尽快完成研究计划。她承诺术后会抽时间亲自帮我修改,同时委托图利基·莱斯协助提供建议。我们素未谋面,仅凭邮件往来,但她们前后六次帮我修改打磨研究计划。在春节来临前夕,我提交了博士研究申请,而且只申请了这一所学校。

如今,图利基·莱斯是我的博士论文主导师,海蒂·韦斯特伦德则是我的第二导师。令我意外的是,我竟是该院自1990年开设博士项目以来,招收的第一位中国籍博士生。




作者和博士论文主导师图利基·莱斯

02

科研制度与文化


我所在的音乐教育课题组,虽也有“师徒”与“同门”之制,但实行的是多导师共同指导,而非传统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根据课题进展,与主导师商议,邀请院内或芬兰其他高校乃至国际学者加入指导团队。这里的导师,更接近教育学中促进者的角色。他们提出建议,或作为论文合作者参与其中,而非掌控一切的管理者。我的两位导师都是芬兰人,她们非常注重师生界限和学生的自主性。

起初,我颇不适应,甚至感到自己未被重视。导师不布置具体任务,不提硬性要求,也不过问我的生活。我常自嘲是一只被放飞的“风筝”:导师将我送入天空,任我随风飘荡,只偶尔轻拉丝线,确认我的方向。

我与主导师大约每半个月到一个月会面一次,与第二导师则基本半年见一次。日常交流除了办公室的简短寒暄,大多靠邮件往来。这种制度的挑战在于,博士学业的推进完全依赖个人的自驱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课题组成员中毕业用时最短的纪录是5.5年,但也有长达12年的案例。

这里的组会带有互助社群的色彩,同学之间的交流类似同行评审。每周五,我们会召开3小时的组会。博士生可在学期内自主选择1—2小时进行分享,内容涵盖研究计划、基金申请、论文草稿、会议摘要甚至好文推荐。其他研究员和导师则扮演同行评审的角色,参与提问、建议、讨论。组内的博士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多元,组会的讨论也因此融入了丰富的跨文化视角。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4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