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沉默的榮耀》史實顧問鄭立講述劇集背後的真實歷史:對"吳石們"來說,"最好的告慰是團圓"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樊巍 林小藝】編者的話:近日,電視劇《沉默的榮耀》播出後反響熱烈,更多人將目光投向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早期為祖國統一而奮斗的隱蔽戰線工作者們,他們為了信仰奮不顧身、慷慨赴義。《沉默的榮耀》背後究竟還有多少“沉默”與“榮耀”?《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該劇史實顧問、該劇歷史腳本《冷月無聲:吳石傳》的作者鄭立,聽他講述劇集背後的真實歷史。




在台北期間的吳石

“他的每次重要選擇都是為了民族大義”

“我認為吳石的偉大並不僅僅體現在某個孤立的時刻,而是貫穿他一生中一次次重要的選擇。”鄭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的每一次重要選擇都是為了救國圖存、民族大義。

日本帶回56箱資料

吳石才學淵博,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文武兼通的儒將。公開史料顯示,吳石在抗日戰爭期間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屢建功勳;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毅然選擇為中國共產黨工作,利用職務之便進行軍事核心機密搜集與傳遞,參與掩護中共地下黨員、發展組織骨幹等大量工作。

鄭立介紹稱,“吳石17歲時選擇棄學從軍參加北伐,高唱‘生平志願,為國犧牲’的《祈戰死》歌曲奔赴北伐前線。”

青年時期的吳石曾去日本學習。史料顯示,吳石1928年到1934年在日本陸軍大學深造,雖然身處日本,但一直在思考對日作戰的問題,他在日本學習期間注意搜集日本社會、經濟、軍事各方面的信息,經常去日本的軍港等軍事基地進行調查。所以1934年回國時,吳石帶回了整整56箱資料,其中絕大部分是他在日本搜集到的日本國情、軍事情報,這也為他日後開展對日作戰情報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34年吳石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回國後,並沒有像某些國民黨官員一樣,選擇去一些‘油水’比較多的部門任職,而是選擇了‘參謀本部第二廳’中一個專門研究日本國情及搜集軍事情報的機構工作。”鄭立說,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因為吳石的主持,國民黨對日軍的情報研究工作取得積極成果。1939年日本對蘇聯發動“諾門罕戰役”時,蘇聯方面就是利用吳石提供的情報,取得了粉碎日軍軍事進攻的戰果。

吳石人生中的重大“轉折”無疑是1949年8月選擇赴台繼續從事隱蔽戰線的工作。“吳石是福建福州人,他跟台灣有著天然的情感聯系,自古以來閩台兩地關系就很密切。”鄭立介紹稱,吳石其實很早就關注台灣的問題。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後,他堅定認為一定要把台灣“帶回家”。

1941年12月,中國政府發布對日宣戰布告後,吳石就開始進行收復台灣的准備工作。鄭立說,1944年初,吳石提出以福建旅桂同鄉名義召集座談會,研究成立“閩台協會”,組織籌備收復台灣事宜。經過籌備,閩台協會總會於1944年5月在廣西柳州成立。

1947年2月28日,台灣省人民發動了反專制、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二·二八”事件,吳石跟隨國民政府“台灣宣慰團”第一次踏上台灣島,他對台灣有了直接且具體的感受。回大陸後,吳石對地下工作的助手說:“如果進步力量有辦法派些人員去台灣工作,這倒是個好機會。”鄭立表示,這說明吳石當時認為應該盡早布局台灣,往台灣派地下工作人員。

冒極大風險輸送情報

1949年6月,吳石與福州同鄉、中共秘密黨員吳仲禧見了最後一面。吳石說,福州綏靖公署任職結束後,他要到台灣去。吳仲禧請他考慮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可以就此留下,轉赴解放區。吳石堅決表示,自己的決心已經下得太晚了,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現在既然還有機會,個人風險不算什麼。1949年8月,吳石與妻子王碧奎和年齡最小的一雙兒女飛赴台灣,留下大兒子和大女兒在大陸。




鄭立表示,去往台灣之後,因為海峽阻隔,吳石實際上中斷了與我黨的聯系。尤其是在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從事情報工作極其危險,他本可以放棄危險的地下工作獨善其身,但為了民族大義、為了早日解放台灣,吳石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冒著極大的風險前往香港與我黨駐港情報組織接上關系。

鄭立告訴記者,除了開展情報工作外,吳石赴台後為早日解放台灣,一直策劃在台灣發動陣前起義。“吳石曾派人將其發動陣前起義的計劃和部署送回大陸,這個過程相當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目前公開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鄭立稱。

1950年3月,吳石不幸暴露,在台灣被捕入獄。

被捕之後,吳石提出想和同樣身處獄中的妻子王碧奎見上一面。兩人的會面經過後來被王碧奎記錄下來,寫在給兒子吳韶成的信裡。王碧奎在信中寫道:“爹爹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所以求管理人要見我。我們二人相見極為悲傷。爹爹親口交代遺囑,最放心不下就是在大陸兩兄妹,不知大學能讀畢業否?希望兩兄妹能成家立業,我就安心了。大概你不久就可以回家,與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你千萬不可去胡思亂想,自己要堅強保重身體,這家全靠你照顧,兩個小孩不懂事,好好撫養成人,我的事你不要管。聽你爹爹幾句話我悲傷不已,你爹爹實在很勇敢,只顧關心兒女,自己不在乎。”

“在這封信中,我看到了一位偉大丈夫和父親的內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在盡力保護自己的家庭,這就是一個大丈夫的選擇。”鄭立說。

“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1950年6月10日,國民黨特別軍事法庭進行秘密審判,吳石被宣判死刑。他當庭留下絕筆:“天意茫茫未可窺,悠悠世事更難知。平生殫力唯忠善,如此收場亦太悲。五十七年一夢中,聲名志業總成空。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之後,吳石從容走下刑車,英勇就義。

“我黨負責情報工作的李克農同志得知吳石犧牲後,為妥善安排相關事宜,連續幾天沒有合眼。吳石情報組遭到破壞後,黨組織第一時間啟動了營救計劃,然而國家局勢動蕩,營救行動遇到重重阻礙,為優先確保未暴露同志的安全轉移,對烈士家屬的接應照顧只能暫緩,並秘密推進。”鄭立介紹稱,組織上請當時在上海工作的何康將吳石犧牲的情況當面告訴其在大陸的子女,並告訴他們,吳石的其他家人還在台生活,情況不明,一些與吳石有關聯的同志還在台灣繼續工作,請他們注意保密,不要透露吳石在台從事地下工作的相關事宜。

“正是這樣的保密措施,當時確保了吳石家人在台的安全,也保護了其他在台工作的同志,可以說隱蔽戰線英雄的家人也是戰士,為了祖國統一默默作出很多奉獻。吳石犧牲後,出於保密需要,其英雄事跡幾十年沒有被公開宣傳報道,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被逐漸公開。”鄭立表示,在開展歷史研究的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隱蔽戰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讓“隱姓埋名”成為很多人的常態。“他們的事跡我們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無法知道。也許他們的姓名永遠無法被鐫刻在豐碑上,但他們的貢獻已經融入民族復興的偉業,他們的功勳永世長存。”

台媒形容聶曦“形象英武、大義凜然”

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盡量做到還原歷史事實,讓更多人了解吳石情報小組的故事。不過鄭立認為,仍有許多人物故事因劇情鋪展的限制及藝術結構的要求無法呈現,他們的英雄事跡值得公眾進一步深入了解與銘記。



英勇就義前的聶曦

“歷史上包括吳石在內一同犧牲的共有6位烈士,除了劇中呈現的吳石、朱楓、聶曦、陳寶倉之外,還有吳石的副官王正鈞以及作戰參謀林志森,他們當時主要負責幫吳石搜集情報和傳遞情報。”鄭立表示,從公開史料看,20世紀50年代在台犧牲的英雄非常多。台灣省有一個所謂的“國史館”,裡面保存了很多20世紀50年代在台犧牲的地下工作者的卷宗。“在那個特殊時期,每一位‘堅守者’都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對他們充滿敬意。”



鄭立認為,當下還有一些“未了之事”讓他感到遺憾。“吳石、朱楓、陳寶倉三位烈士的骨灰已經歸鄉,但是聶曦的骨灰目前還在台灣,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沒有回到故鄉。”鄭立說,聶曦跟隨吳石赴台是為了讓台灣早日回家,他本人的願望也是完成任務後盡早回家,但最終犧牲在台灣。他就義時身著襯衫,笑對死亡,當時台媒形容他“形象英武、大義凜然”。鄭立說,“中國人的傳統講究葉落歸根,聶曦的回家之路確實太漫長了,我想呼吁兩岸有識之士共同做這件事。”

“《沉默的榮耀》中有一首歌曲叫《團圓》,我很喜歡‘團圓’這個詞。我認為,對吳石等在台灣從事地下工作的無名英雄最好的告慰,就是早日實現兩岸‘團圓’,這也是在台犧牲英烈們的遺願。”鄭立說道。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7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