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特朗普: 特朗普亚洲行背后的三个因素:同盟、稀土和朝鲜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峰会在韩国庆州举行。作为东道主,韩国总统李在明借此重要多边场合,接连展开多场双边外交活动,其中两场会晤尤为引人关注。


首先是美韩首脑会谈。在会谈中,李在明正式请求美国韩国提供核动力潜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升韩国潜艇作战能力。韩联社指出,这是韩国政府首次公开表达引进核动力潜艇的意向。此举是否意味着李在明政府愿以一定代价加入美国主导的“制衡中国”战略?韩国的平衡外交空间是否正在受到挑战?

另一方面,11月1日举行的中韩领导人会晤更具特殊意义。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李在明上台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晤。中韩互为搬不走的邻居、分不开的伙伴。此次会晤能否推动中韩关系实现新的突破?韩国的反华问题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此,观察者网特邀韩国世宗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郑载兴,深入解析韩国“选择”背后的地缘政治博弈。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出席APEC会议期间对韩国进行访问,并与韩方举行中韩首脑会晤。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度访韩。回顾过去11年,中韩关系历经不少波折,如“萨德”事件、尹锡悦政府时期的起伏,再到李在明政府上台后双边关系有所回暖,但同时也伴随出现反华游行等不稳定因素。郑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国最高领导人此次时隔11年访韩的意义?这对中韩关系的改善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郑载兴:毫无疑问,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1年再次访问韩国,对于中韩关系是一个强烈的积极信号。就我个人来看,中韩两国是邻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一直很亲近。我认为,中韩两国关系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一直在干扰中韩关系的稳定发展。

大家可能还记得,10年前朴槿惠总统代表韩国参加了九三阅兵仪式,那时中韩关系非常紧密。但自她参加阅兵之后,美国就开始对韩国施加压力,随后“萨德”议题的出现,使中韩关系急转直下。从朴槿惠时期到尹锡悦时期的这十年间,中韩关系面临了不少障碍,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美国以及国际大局势的变化。


尽管李在明当选后为中韩关系带来了一些希望,但当前国际形势确实复杂多变,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整个半岛局势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韩关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中美竞争的加剧。

因此,我认为中韩关系的恢复和改善,或许不仅仅取决于中韩两国,背后还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性因素,留给我们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有人希望中韩关系改善,但也有人不愿意看到中韩关系过于紧密——这种现实的博弈和竞争始终存在,无法被忽视。


总体来说,此次中韩领导人会晤对于中韩双边关系是一次积极的正向推动,除了前面说的外部挑战,还有内部的挑战,包括反华的问题——这不仅需要两国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间的努力。

观察者网:关于韩国的反华问题,我们看到李在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也作出了非常鲜明的立场表态,从效果来看确实产生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反华情绪目前在韩国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之前您提出过一个观点,您认为冷战的因素,或者说冷战的阴霾,在韩国依然没有被消除,甚至仍在发挥很大作用。这一因素是否与当前韩国社会的种种反华现象存在深刻联系?您对此怎么看?

郑载兴:正如我一直强调的,我认为朝鲜(专题)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其实尚未完全走出二战与冷战的遗留影响。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无论是中国的九三阅兵、五月莫斯科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活动,还是九月份朝鲜的阅兵,这三个国家举办的纪念活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多西方国家并不参与。坦白讲,这正说明二战的遗留问题,至今仍未完全解决。而二战之后的冷战,其实与二战是一脉相承的,难以彻底分割。

当然,韩国和西方国家的视角,与中国俄罗斯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国家看待这一问题时所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问题在于,历史观和价值观一旦在不同体系中发展了几十年,就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共识。中国俄罗斯有自身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而韩国日本(专题)等国家在价值观上更接近西方,其价值观也深受西方体制塑造——这种差距太大了。

因此我认为,当前出现的“反华”情绪或其他根深蒂固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冷战和二战的遗留影响。有些人——尤其是美国——在与中国俄罗斯关系恶化时,又开始刻意营造冷战的氛围,宣扬“不同社会体制是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威胁”,这样的论调很容易煽动民众情绪。而韩国和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及长期教育环境,也塑造了民众以特定逻辑看待历史的视角,自然容易形成“反华”“反俄”的社会氛围。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3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3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五.教.子.不] 2025-11-01 07:38
    反美反日亲俄是吾党执政基础,需从孩子抓起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2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