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特朗普: 特朗普亞洲行背後的三個因素:同盟、稀土和朝鮮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0月31日至11月1日,APEC峰會在韓國慶州舉行。作為東道主,韓國總統李在明借此重要多邊場合,接連展開多場雙邊外交活動,其中兩場會晤尤為引人關注。


首先是美韓首腦會談。在會談中,李在明正式請求美國韓國提供核動力潛艇所需的核燃料,以提升韓國潛艇作戰能力。韓聯社指出,這是韓國政府首次公開表達引進核動力潛艇的意向。此舉是否意味著李在明政府願以一定代價加入美國主導的“制衡中國”戰略?韓國的平衡外交空間是否正在受到挑戰?

另一方面,11月1日舉行的中韓領導人會晤更具特殊意義。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次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李在明上台以來,兩國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中韓互為搬不走的鄰居、分不開的伙伴。此次會晤能否推動中韓關系實現新的突破?韓國的反華問題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對此,觀察者網特邀韓國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深入解析韓國“選擇”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

【對話/觀察者網 鄭樂歡】

觀察者網: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出席APEC會議期間對韓國進行訪問,並與韓方舉行中韓首腦會晤。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度訪韓。回顧過去11年,中韓關系歷經不少波折,如“薩德”事件、尹錫悅政府時期的起伏,再到李在明政府上台後雙邊關系有所回暖,但同時也伴隨出現反華游行等不穩定因素。鄭教授,您如何看待中國最高領導人此次時隔11年訪韓的意義?這對中韓關系的改善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鄭載興:毫無疑問,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1年再次訪問韓國,對於中韓關系是一個強烈的積極信號。就我個人來看,中韓兩國是鄰居,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彼此之間一直很親近。我認為,中韓兩國關系本身並沒有太大問題,主要是一些外部環境因素一直在幹擾中韓關系的穩定發展。

大家可能還記得,10年前樸槿惠總統代表韓國參加了九三閱兵儀式,那時中韓關系非常緊密。但自她參加閱兵之後,美國就開始對韓國施加壓力,隨後“薩德”議題的出現,使中韓關系急轉直下。從樸槿惠時期到尹錫悅時期的這十年間,中韓關系面臨了不少障礙,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還是來自美國以及國際大局勢的變化。


盡管李在明當選後為中韓關系帶來了一些希望,但當前國際形勢確實復雜多變,特別是俄烏沖突爆發後,整個半島局勢更加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韓關系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仍受制於中美競爭的加劇。

因此,我認為中韓關系的恢復和改善,或許不僅僅取決於中韓兩國,背後還有非常復雜的結構性因素,留給我們的空間其實是有限的——有人希望中韓關系改善,但也有人不願意看到中韓關系過於緊密——這種現實的博弈和競爭始終存在,無法被忽視。


總體來說,此次中韓領導人會晤對於中韓雙邊關系是一次積極的正向推動,除了前面說的外部挑戰,還有內部的挑戰,包括反華的問題——這不僅需要兩國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間的努力。

觀察者網:關於韓國的反華問題,我們看到李在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也作出了非常鮮明的立場表態,從效果來看確實產生了一定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反華情緒目前在韓國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忽視。之前您提出過一個觀點,您認為冷戰的因素,或者說冷戰的陰霾,在韓國依然沒有被消除,甚至仍在發揮很大作用。這一因素是否與當前韓國社會的種種反華現象存在深刻聯系?您對此怎麼看?

鄭載興:正如我一直強調的,我認為朝鮮(专题)半島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其實尚未完全走出二戰與冷戰的遺留影響。大家可以觀察一下,無論是中國的九三閱兵、五月莫斯科的反法西斯勝利紀念活動,還是九月份朝鮮的閱兵,這三個國家舉辦的紀念活動有一個共同特點:很多西方國家並不參與。坦白講,這正說明二戰的遺留問題,至今仍未完全解決。而二戰之後的冷戰,其實與二戰是一脈相承的,難以徹底分割。

當然,韓國和西方國家的視角,與中國俄羅斯的視角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國家看待這一問題時所持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也存在差異。問題在於,歷史觀和價值觀一旦在不同體系中發展了幾十年,就很難在短期內達成共識。中國俄羅斯有自身的歷史觀與價值觀,而韓國日本(专题)等國家在價值觀上更接近西方,其價值觀也深受西方體制塑造——這種差距太大了。

因此我認為,當前出現的“反華”情緒或其他根深蒂固的問題,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冷戰和二戰的遺留影響。有些人——尤其是美國——在與中國俄羅斯關系惡化時,又開始刻意營造冷戰的氛圍,宣揚“不同社會體制是對我們民主制度的威脅”,這樣的論調很容易煽動民眾情緒。而韓國和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及長期教育環境,也塑造了民眾以特定邏輯看待歷史的視角,自然容易形成“反華”“反俄”的社會氛圍。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5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5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五.教.子.不] 2025-11-01 07:38
    反美反日親俄是吾黨執政基礎,需從孩子抓起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