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固態電池吹了那麼久 為何遲遲無法上車?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固態電池因其電解質熱穩定性高,因而能夠兼顧長續航和安全性,長期以來被行業視為動力電池的終極形態。可囿於技術、工藝、成本等多重難題,固態電池始終未能走出實驗室、大規模上車。




不過,近期部分二三線動力電池企業,以及奇瑞這樣的車企先後公布了固態電池的研發動態,令行業又看到了固態電池量產的曙光。


10月23日,欣旺達在新能源電池大會上發布固態電池“欣·碧霄”,並表示這款產品能量密度可達400wh/kg,與之相對的是,目前主流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約在200-250 Wh/kg,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是250-300 Wh/kg;

這款固態電池的工作溫區為-30℃-60℃;循環壽命為1200周。

與此同時,欣旺達還宣稱將在今年年底建成0.2GWh的聚合物固態電芯中試線,並已成功開發測試了520Wh/kg能量密度的鋰金屬超級電池實驗室樣品。

10月18日,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奇瑞展示了自研的“犀牛S”全固態電池模組,這款產品的電芯能量密度達到600Wh/kg,裝車後預計續航將達到1200-1300公裡。奇瑞計劃於2027年量產“犀牛S”電池。

電池廠商與車企的共同造勢,疊加近來發生的多起新能源車起火案例,使固態電池一時間備受矚目。

但輿論場上的熱度,難以改變固態電池短期內難以大規模量產的現實。

早在今年7月,寧德時代就在財報電話會上明確表態:固態電池2027年才能小規模量產,2030年才可能規模化;去年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也曾提出,如果固態電池技術和制造的成熟度最高是9分,那麼目前行業最高水平也只做到了4分。

欣旺達比寧德時代更保守,“欣·碧霄”發布當天,欣旺達高管表示:“日本(专题)和美國企業曾聲稱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有些過於自信,最樂觀的是2030年以後可能小批量生產。”奇瑞也在不久前的奇瑞科技日上,將此前聲稱的“2026年上車、2027年量產”固態電池,調整為“2027年首批裝車驗證”。


那麼行業翹首以盼的固態電池為何遲遲無法上車?

固態電池的固固界面難題

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動力性差,以及固固界面之間的阻抗大,是阻礙固態電池難以大規模量產的一個重要技術難題。


由於固態電池的電解質是固體,其離子傳導性本就天然弱於液體電解質。

何況,液態電池電池的電解質可以完全浸潤電池正負極,從而形成穩定的離子傳輸通道。而固態電解質與固態電極之間是硬接觸,其接觸程度本就不如固液結合充分,再加上電池充放電過程,電池負極會因鋰離子的脫嵌產生呼吸效應,造成負極膨脹、收縮,使負極與固態電解質之間的接觸失效。

因此,找到既能令電池擁有較高的能量密度,又能克服上述阻礙的電池材料很是關鍵。

有電池行業人士對36氪表示,固態電池的正極材料,行業現今普遍采用的是九系高鎳,其中鎳、鈷、錳的比例為9:0:1。

而因為高鎳材料曾被用在三元鋰電池中,因而如寧德時代等在高鎳三元電池領域已有一定積累的企業,可以將此前的大部分技術能力復用至固態電池。

選擇何種材料作為電解質,是固態電池行業頗有爭議的一個話題。

國軒高科首席科學家朱星寶曾告訴36氪:“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共有6條技術路線。最早被提出的是聚合物,界面處理簡單,碎裂之後可以迅速復原,它的致命問題是電導率不行,除非60-80℃的溫度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