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罕见的文坛天才,30年了,她无可替代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今年是张爱玲逝世三十周年。她曾给世界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她写爱情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写时代是“轰轰往前开”的列车,“坐在车上的我们苍白又渺小”。


对于作家蒋方舟来说,张爱玲的小说不仅是文本,更是生命经验的提前预支,提前贷款。读张爱玲的小说,不是用她的小说去指导生活,而是等着生活追上她笔下的故事,等着问题去追上答案。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从家庭入手,重新认识张爱玲和她身后的母系氏族,她的母亲、姑姑和祖母,深深塑造着她。而张爱玲笔下的男欢女爱,“根本不是什么都市男女的恋爱追逐,而是整个宗法社会的轰然崩塌”。


01.

母亲回国了

张爱玲的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她和母亲黄逸梵的关系。

今年九月,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黄心村从张爱玲遗稿中整理出的一篇新的短文,叫做《托梦》。

文章很短,写的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刚回国的时候,在饭桌上和张爱玲的姑姑聊天,说到自己的母亲(也就是张爱玲的外婆)是吃红烧肉死的,又讲自己在伦敦被马踢伤住院的时候,梦到了母亲有个叫做紫娟的丫头给自己裹绷带,紫娟曾经被张爱玲的外公收了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房丫头,后来27岁时自杀了。

张爱玲出道之作是18岁的散文《天才梦》,里面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母亲回国,研究自己睽违多年的女儿,发现张爱玲不会削苹果,怕上理发店,怕见客,不会织绒线,不认路,在现实社会相当于一个废物,母亲说:“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受痛苦。”


张爱玲晚年的自传小说《雷峰塔》的开头是,小小的女主人公旁观母亲收拾东西准备出国,按照大人的吩咐向母亲告别,隔着一些距离看着母亲哭泣的背影,不敢上前一步和母亲拥抱。

来到小说中段最精彩的高潮,母亲回国,女儿穿上自认为最好的衣服,等待着母亲的检阅,结果母亲嘲笑她穿得像抽大烟的舞女似的。

张爱玲几乎是生前最后的作品,写于1990年的散文《爱憎表》,开头写母亲回国,张爱玲和弟弟和母亲吃饭,母亲问张爱玲爱吃什么水果,张爱玲说爱吃香蕉。母亲说香蕉不能算水果,像面包。




《半生缘》

张爱玲一生中经历了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战争、爱情、背叛,从山河变色到东西方的文化冲击,不可谓不精彩,但是走到了生命临近终点,她反复书写的,是同一个情节,一个十七岁的她一提笔就依着本能在写的题材——母亲回国了。

尼采有这样一句话:“只有那些一直不停伤害我们的事物才会留在记忆中”。张爱玲在《小团圆》里也借他人之口评价自己——“她是个最不多愁善感的人,抵抗力很强,只有她母亲和之雍给她受过罪。”其中之雍被普遍认为是胡兰成,渣男名远扬。那么为什么母亲对张爱玲伤害至深呢?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出身名门,是清末湘军水师将领的孙女,祖上有南洋血统,所以她深目高鼻,样子很漂亮,张爱玲小时候画连环画里的美人总是画成母亲的样子,大眼睛长睫毛。黄逸梵二十二岁那年,嫁给了李鸿章的外孙,生下了张爱玲和弟弟,丈夫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败家抽大烟。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8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