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胡耀邦如何促成中國歷史重大轉變?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就當代中國改革進程的初始階段來看,胡耀邦顯然是其中一個無人能與之爭鋒的先鋒人物,因而堪稱當代中國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最為卓著的開拓者。在改革初期,執政黨中央所做出的那些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大舉措,幾乎都是胡耀邦最先參與其間的。


  

  胡耀邦堪稱當代中國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最為卓著的開拓者


  (一)新隆中三策:從終結文革到啟動改革的路線圖

  1976年10月12日,胡耀邦請葉選寧捎話給葉劍英以及華國鋒:自古以來,有識之士總是說,大亂之後要順從民心,民心為上。有鑒於此,“我以為當前有三件大事特別重要:一、停止批鄧,人心大順;二、冤案一理,人心大喜;三、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

  有胡耀邦年譜編纂者在引述這三點建議後評論道:“其內容實質上就是後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黨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是使中國擺脫‘文革’噩夢的新隆中三策。”盡管把三策直接等同於“路線”不甚嚴謹,但這些建議確有許多亮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亮點,就是要迅速結束文革

  可以看到,這些建議在此後中國歷史進程中都一一成為現實:1977年7月,也就是在粉碎“四人幫”九個月後,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做出決議,恢復鄧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務;1977年12月,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隨即開展平反冤假錯案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發表公報,宣布要“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因此,人們有理由把胡耀邦提出的這一組建議看作是一條路線圖,一條引領執政黨從終結文革到啟動改革的路線圖。並且,這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被描繪出來的一條有關中國改革的路線圖,盡管還比較簡略,但無疑最具有先見性和開拓性。


  更為重要的是,胡耀邦不僅最早先知先覺地提出路線圖,還最早親力親為地踐行路線圖,做了許多實事,許多既需要智慧又需要勇氣才能夠做成的實事。在他所做成的這許多實事中,有兩件實事最為突出且最為重要:一是主持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一是組織真理標准問題討論。

  (二)中共中央黨校:當代中國改革策源地


  1977年3月3日,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在中央各部門中最先啟動了撥亂反正,因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將黨校稱作中國改革的策源地。

  入職中央黨校後,胡耀邦便將撥亂反正的矛頭集中指向“四人幫”所曾施行的兩大惡政:一是在思想宣傳領域裡施行的愚民政策----“兩個凡是”;二是在人事組織領域裡施行的恐怖政策----冤假錯案。

  ----我看“四人幫”主要靠兩條:“一條是愚民政策”,“以假亂真,篡改了馬列、主席,打著紅旗反紅旗,欺騙主席,封鎖主席,利用主席年老病重”;“一條是恐怖政策”,“結幫營私,結幫篡黨,搞法西斯專政。誰反對他們,就橫加罪名,右派翻天,老保翻天,右傾翻案,厲害啦!”

  ----有兩個枷鎖禁錮我們這個民族的創造力:“一個是精神枷鎖,什麼‘一句頂一萬句’,‘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一直到‘兩個凡是’,都是教條主義的”;“還有一個組織枷鎖,歷次政治運動積累起來的冤假錯案,各種錯誤的組織結論,把幹部和知識分子壓得抬不起頭來”。

  胡耀邦在主持黨校工作期間,一方面,通過操辦各種校務活動,比如召開黨校整風會議和籌劃黨校教學內容,進而清算這兩大惡政;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又組織起一個理論班子,實是為黨校乃至為整個改革陣營組建起一個新銳“智庫”,率先研究一系列重大問題,並率先寫出一系列重要文章,進而清算這兩大惡政。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