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秋日漫步:滬上林蔭道分布地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很難想象,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了樹木會是什麼模樣。從空中俯瞰,滬上街道宛如脈絡般延伸;身處其中,若植物蔥郁,則仿佛炎夏裡拂來涼風、奔忙時終得喘息。


  1865年(清同治四年),英美租界內的外灘沿江馬路種植了上海第一列行道樹,華界則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始栽行道樹。到了1925年(民國14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植樹數量皆至頂峰,分別達到2.82萬株和1.83萬株,此後逐年下降。據《上海園林志》,1929年華界的行道樹共計1.72萬株,其中楓楊占31.7%,烏柏、白楊、懸鈴木都是主要樹種。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投降前夕大量砍樹4500多株。加之樹木衰亡的速度遠高於補種速度,到上海解放時,市區剩余行道樹不足兩萬株。得益於解放初期的市政建設,1962年的行道樹增至12萬株,但在隨後的“文革”中遭受嚴重破壞。八十年代起,道路綠化再次發展,1998年行道樹數量為48萬株,至2013年突破92萬株。


  林蔭道的創建

  林蔭道能夠改善城市的空間景觀,夏可遮陰,秋可游憩。18世紀中期,林蔭道就已成為法國城市擴建中的標准道路設計手法,並傳播到歐洲各國。行道樹分隔了步行道與機動車道,讓行人與車流和諧共存,同時烘托了街道的生活氣息與商業氛圍。

  從2011年開始,上海啟動林蔭道創建,六年來市綠化市容局共命名了175條林蔭道,覆蓋17個區縣。從地圖來看,滬上的林蔭道覆蓋仍留有歷史色彩,在曾經的法租界區域較為密集。


  

  七十年代後,上海的行道樹漸漸形成以懸鈴木為主,香樟為輔的特色。1990年,懸鈴木占所有行道樹的60%以上,彼時的靜安區、盧灣區皆是法桐。2000年後,全市開始推廣新樹種應用,行道樹達到四十多種。樹種的選取也曾有些插曲,如80年代初期,曹安路段的龍柏樹曾兩次遭到大規模折損盜取,此後行道樹不再選用較為貴重的龍柏樹種。


  

  

  (一)徐家匯、瑞金二路區域的林蔭道相連成片,以法國梧桐為主,衡山路段還有十多株百歲以上的香樟古樹。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