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彭丽媛: 彭丽媛唱响“希望的田野”,但现实的中国却是…(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演员全部由能说流利普通话的西方人担任,其宣传中强调故事的主题是“希望”而非“自由”。时事评论作家长平讨论其中的审查与自我审查。


中国的时候,我看过不少话剧。其中有一类话剧,是中国人用普通话演出的外国剧情。不少经典作品,如《哈姆特雷》、《李尔王》、《悲惨世界》等,都有这样的版本。也有将西方人演出的中国故事还原为中国演员的版本,如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我最受震撼的一次观剧体验是2004年在上海话剧中心看中国版萨特的《肮脏的手》,完全被演员带入剧情和角色的内心挣扎。当时我并没有思考演员的肤色长相(种族)和故事情节及观众感受之间的关系。

最近,知名演员张国立导演了一部话剧《肖申克的救赎》,已经在北京公演。在该剧中,演员全部由能说流利普通话的西方人担任。除了艺术探索和商业噱头之外,据称这样的决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回避审查。据《纽约时报》报道,演员之一大山说,使用外国演员也可能让当局放心,这是"一个纯粹的西方故事",而"不是比喻性的故事"。


"自由"是谁的面孔,谁的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盗版碟"时代最著名的好莱坞电影之一(因为很多盗版碟保留了港台译名,因此该片也又以"刺激1995"留在很多影迷的记忆中)。当时,虽然中国政府已经着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民族主义还不是青年思想的主流。很多人都是西方电影的"发烧友"。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蒙冤入狱者不甘屈服,反抗监狱暴政,最终成功越狱的故事,其主题被中国影迷标签为"追求自由"。

反抗不公和追求自由在"六四"镇压之后的中国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越狱"更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性的故事"(后来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也在中国走红)。尽管近年来民族主义主题占领了影院票房,但是全民监禁般的疫情"清零"政策和随后的经济溃败让"润"(run)成为一门"显学"。"越狱"的主角不再只是异议律师陈光诚这样的人了,日益惶恐的中产阶级也加入进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中国版话剧《肖申克的救赎》主创人员无疑做出了让人尊敬的努力。也有人认为,在中国政府试图和美国重建友谊的当下,对美国文化多开一些绿灯不过是暂时的姿态而已。


无论如何,审查和自我审查是中国舞台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中国舞台上,以能说流利普通话的西方演员作为完全阵容来实施或者应对审查,是一个巧妙地讨好宣传部门的创新举动--一方面,中国人通常把西方人说中国话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标志;另一方面,用西方人演出西方故事又构筑了针对"境外势力"的隔离墙。

在看了2015年公映的百老汇流行历史剧《汉密尔顿》之后,我才回头思考中国面孔演员表演西方故事的意义。《汉密尔顿》被认为奥巴马时代进步、多元爱国主义理想的最高艺术表达。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是用黑人和拉丁裔演员扮演美国的白人开国元勋和他们的盟友。主创者认为,这样可以让所有种族的美国人都感觉到,美国建国不只是白人的历史传奇,也是影响至今的他们自己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舞台遭遇审查和自我审查的结果,是与进步主义和多元文化背道而驰。




"第一夫人"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红遍大江南北

"在希望的田野上"没有"自由"

另外一个让我感兴趣的审查点是,该剧的出品人称,在宣传采访中,演职人员都强调了故事的主题"希望",而没有强调"自由",因为他们知道后者可能会被视为敏感话题。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0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