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绿皮书: 《绿皮书》:两个男人的互相救赎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绿皮书》是一部好电影,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的整体剧情非常流畅,流畅到不用想就能猜到的结局,题材一点都不新颖,但是让故事的情节诠释的极其完美,也算是半公路片吧,赢在了细节刻画,没有什么惊艳的场景和情节,常规的美式幽默从头到尾,但细水长流的电影就可怕在这,给人想象和琢磨的空间非常大,不经意间就被带入进去,然后进入剧情的推动。

  


  背景交代的很清楚,一九六几年的美国,正是南北战争后关于人种之间平等问题最敏感时候,同期有一个着名的伟人,叫马丁路德金,也就解释了矛盾的来源,绿皮书是一名叫维克多雨果格林的黑人邮递员编写,也因为绿色代表pass,名字由此得来。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凑在一起从相互不了解,相互排斥再到最后的相互肯定,这种剧情已经屡见不鲜,但是这部电影在这两人之间的角色安排非常微妙,主旨是强调平等,有二,一是不同人种之间的平等,二是不同出身的平等,两个角色仿佛就是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白人,来自布朗克斯的底层社会,不拘小节,举止粗鲁,用他的话说,他比黑人还像黑人,但他从心眼里歧视有色人种,另一个是黑人音乐家,来自上流社会,非常绅士,也非常绅士的歧视着底层社会的群众,不得不说,这种反差对比过于鲜明,鲜明的吊人胃口。


  


  两个人两个月的相处,通过了解各自生活和工作变成了好友,改变了最开始的看法,真的,这个剧情真的太过俗套,但我再一次强调细节,细节做的太好,两位演员也是同样的优秀。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四,一是吃炸鸡的桥段,反应了那时美国人的固有思想,什么人就该是什么样子的思维定式,二是doc教tony写信的几幕,充分说明身边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文艺青年是多么的重要(比如说我),三是大雨中doc的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虽说是两人的矛盾点,但这一幕极为重要,四是最后的圣诞演出,doc演不演全取决于tony的一句话,虽然最后在一个平民酒吧秀了一段,但他弹奏的自己本来的专业古典钢琴

  

  这是一个自信的街头小混混和一个自卑的音乐家,即便小混混生活在底层,即便音乐家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究其原因,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生活在一个歧视的环境里即便攀上了巅峰仍然上没有安全感的。这就如同当今人人喊打的伏地魔和凤凰男一样,之所以喊打,还是因为对贫困的恐惧烙印在心底。为了弥补别人内心的缺失去证明自己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无需改变自己迎合他人。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