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發現孩類型 更有利於提高孩子成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裡,智商就是IQ,就是考試成績,反映的就是我們的聰明程度。


  記得很早之前的一部賀歲片中,葛優、劉德華演主演的一部電影《天下無賊》裡,范偉飾演一個腦子不好使的搶劫犯,“IC、IP、IQ卡, 通通……告訴……我……密碼。”劉德華舉手“報告打劫的,沒有IQ卡。” 范偉疑惑中“怎麼沒有?”劉德華調笑道“我有IQ,你沒有。”范偉急道“你給我,我不就有了嗎?”

  


  了了幾句就烘托出一個腦子不甚聰明的傻賊形象。

  在我們認知中,IQ就是智商,智商就是IQ,它們是一會事。我們也通常用IQ測試來來衡量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大部分人處於80-120之間,一般人都是這個智商,IQ低於70的就算是智力障礙,超過130都算是天才。據說愛因斯坦的IQ是160。

  

  網上也有很多測量智商的免費網站,其實就是在測IQ,大家可以去測試下,看看自己的智商處於什麼水平。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或者說直到現在,IQ仍然是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主要標准,無論是學校、工廠還是軍隊,IQ成績都作為一項標准被廣泛的采用,來評價人們的智力水平。


  但是,如果把“IQ成績作為唯一衡量人類智商水平的方法”的話,那麼就與我們現實社會實際行為不符。很多時候,並不是IQ成績越高的人做的越好。比如人際交往、比如運動。也就是說,IQ成績有很大的局限性,太單一了,並不能衡量一個人所有行為的真實智力水平。

  因此,IQ≠智商,智商應該更加多元化,更加豐富。

  正是基於這種認知,1983年,美國的霍華德·加德納在其著作《智力結構》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來源於他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相關智力技能的觀察和他對人的大腦結構的研究。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29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