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新冠疫情: 武汉首治愈重症患者肺功能恢复90%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首位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的新冠重症患者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21天后,吴先生康复出院。


  他是武汉疫情中第一位出院的重症患者,他曾在重症监护室盯着天花板两夜没合眼,怕自己睡着就再也醒不来。今天是他出院后的第13天,除干咳外无其他症状。

  1月2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非隔离病房,53岁的吴先生通过电话向家人报了平安,即将办理出院手续。当天,他在医院旁边的旅馆开了两间房,和儿子一人一间,开始了自我隔离的14天。

  吴先生是湖北黄冈人,在当地一家菜市场从事家禽经营,虽然从未去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但与从那里进货的商户经常往来。2019年12月底,他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度住进重症监护室,与死神擦肩而过。

  “不敢合眼,怕睡着再醒不来”

  2019年12月底,吴先生发现自己“感冒”了,一点食欲也没有,几天基本没吃东西,然后就是发高烧。

  因为父亲刚刚去世,吴先生没有时间去就医。拖了一个星期,他才去了医院,拍片结果显示,右肺出现阴影。他接受了三天消炎输液治疗,再拍肺部CT片,双肺都出现阴影。

  “我身体平时非常好,很少去医院,感冒三两天基本就好了,但这次情况不一般。”吴先生告诉《中国慈善家》。

  感冒拖了一周、输液三天不见好转,双肺又出现问题,这让吴先生一下子紧张起来。三年前,一个亲戚就因感冒拖时间太久转成肺炎,最后肾衰竭去世。


  他和家人商量了一番,1月5日,救护车直接将他送到武汉治疗。

  这时,武汉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已经人满为患,没有床位。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也同样没有床位。一来二去,又耽误了两天。

  1月7日,吴先生高烧39.3度,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中南医院的医生见状马上给他安排了临时床位。随后拍摄的CT片显示,双肺已发白。

  经紧急讨论,院方综合评估吴先生各项指标后,对他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治疗。他成了武汉疫情中首位使用该技术治疗的患者。


  “ECMO技术并不是‘杀死’病毒,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肺部受损,在人体外安放人工膜肺替代肺的工作,帮助患者渡过最艰难的时刻。待患者的肺能够承担机体功能时,人工心肺仪就可以撤掉。

  此时,吴先生意识清醒,打麻药、上人工呼吸机和增氧机、做心电图……这一系列动作他都记得,但身体虚弱到连手都无法抬不起。他感觉身体发冷,示意医生给自己加盖了一床被子。

  他感到特别困,拼命握紧拳头,脚上也不断使劲,强忍着不让自己睡着。就这样,他盯着天花板,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睡着了以后人的意志力会薄弱,我怕再也醒不来了。”吴先生说。

  在重症监护室,他每天输液,不停地抽血做生物指标检查,量体温、测血压、测心跳。

  经过五天密集治疗,吴先生的状态开始有了好转,明显感觉身体在一点点恢复。就连医生也被他的意志力所感动,每次查房都给他竖起大拇指。

  从需要医生喂饭到自己拿起筷子,从动弹不得到到在医生搀扶下下地挪动,吴先生说:“是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7 Seconds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