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主筆 | 薛巍


  人類憑借理性能夠戰勝許多種疾病、登上月球,但理性也有其限度,比如我們的思維會遇上各種悖論、矛盾和無限。美國數學家諾桑·亞諾夫斯基在《理性的邊界》一書中說,我們也無需因為理性是有限的而感到沮喪,“我們人類本來就生活在理性之外。我們所有人都擁有不受理性和邏輯支配的感覺和情感。我們有對美、驚奇、倫理和價值的感受。這種不理智的部分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之中,而且它還是我們最重要的成分。它是我們的動力和我們的意志”。

  《紐約客》一篇幽默文章說,一個人使用何種書寫工具,反映了他們的性格:使用台式電腦的人要麼是個強制給自己斷網的作家,要麼是個60多歲的老人;使用自動鉛筆的是學生;等等。這種分類總是會遇到反例,所以美國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在《女人、火與危險事物》一書中認為,原始的分類是編造的,它們是人類尋找定義的壞習慣所造的人工制品,這種壞習慣是從亞裡士多德那裡繼承來的,而現在必須擺脫。史蒂芬·平克反駁說,類別是從現實的復雜方面中提煉抽象出來的理想化狀態。它們在純粹的形式上雖然永遠看不到,但絕不因此而少一絲真實。“心智需要分類,是因為類別有助於推理。我們可以觀察一個物體的一些特征,然後把它分配至一個類別,根據這個類別就可以推測我們還沒有觀察到的特征。如果一個動物有長耳朵,它就是兔子,如果它是兔子,它就應該吃胡蘿卜。”


  

  圖 | 視覺中國


  通過分類來認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或多或少是負面的,但好在它們不會一成不變。“1933年對非洲美國人的刻板印象中還沒有擅長運動這一項,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也不包括科學和技術這兩項,但是在現代實驗研究中肯定會出現。”美國人有這樣一些刻板印象:老年人都健忘,韓國人很害羞,亞洲人的數學很好,波士頓司機開車很猛。“人類想要避免運用刻板印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刻板印象構成了我們對於老年人、女性、亞洲人等詞語潛在且主要的理解。”應對方法之一是同時運用種族、信仰、年齡、國籍、性別、職業這六個甚至更多標簽來確定一個人的身份。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迪薩沃在《反套路》一書中說,網上可以找出一大堆視頻,顯示合氣道大師在自己的武館裡,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弟子擊飛。在外行人看來,這門功夫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甚至有人直說是扯淡。合氣道大師龍家林掛出高額懸賞,獎金高達5000美元,聲稱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在日本電視台的攝像機面前,承受住他施展的絕招,就可以領走獎金。為了讓這個賭局更有趣,他直接向綜合格斗師下了戰書。比賽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龍家林被綜合格斗師打倒在地,最後主動認輸。但這番對決過後,許多隔空打牛的信徒仍然毫不動搖。有人說,綜合格斗師用了某種方法幹擾了大師運功;還有人說,大師當天身體不適,沒有發揮全部實力。

  哪怕有成千上萬人見證了大師的慘敗,隔空打牛的信徒和傳授者也不會消失。原因何在?迪薩沃說,這是因為證實性偏差。我們的大腦不僅偏愛確定性、討厭不確定性,而且是渴求確定性。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是對的。事實上,我們需要感覺自己是對的。神經學家羅伯特·伯頓把這種感覺稱為確定性偏差。當我們覺得某個決策、某種信念是正確的,無論它是大是小,大腦就會感到快樂。由於大腦喜歡處在快樂狀態,所以我們喜歡感覺自己是對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