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知道嗎 動物界會舉辦葬禮哀悼遺體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過去數百年,大部分哲學家、科學家都認為動物無法理解“死亡”。


  笛卡爾把動物比作“機械裝置”,認為它們和復雜的布谷鳥鬧鍾沒有太大區別,只能在設定好的程序下做出簡單的行為,沒有思想和靈魂,理解不了死亡的含義。

  盧梭也寫過,“動物永遠不知道死亡是什麼,而人類對死亡抱有恐懼,是我們脫離蒙昧狀態的一大成果。”


  這樣的想法影響了20世紀的動物學界,到現在也有大量的擁護者。

  這是因為,“死亡”需要抽象的理解能力。

  它意味著生命的停止,死者無法活動,無法復生,同時失去肉體、情感和思想。

  它還有必然性,終將發生在每一個生物身上。

  這樣抽象的概念,人類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理解,但動物不一定做到。

  也許同伴只是睡著了?

  或者,它的身體飄到另一個地方,只是不在此處?

  


  為了研究動物是否理解“死亡”,人類形成了一門學科,叫“比較死亡學”(comparative thanatology),也就是觀察不同動物對死者的反應。

  畢竟,動物無法口頭表達,沒法拿著話筒采訪它們的感受。

  過去20年,不少科學家觀測到,一些動物能出現類似人類的哀悼行為。

  可是,背後的含義又很不同。


  比如,當烏鴉、渡鴉等鴉科動物看到死去的同類時,它們會開始叫喚,讓其他同伴過來。

  不一會兒,屍體周圍會聚集大量的鴉科動物,好像在舉辦葬禮。

  

  但科學家檢測了烏鴉的大腦後發現,它們的杏仁核(和情緒有關的腦區)沒有活躍,這意味著烏鴉不是在為同類傷心。

  它們之所以聚集在死亡現場,更可能是為了收集潛在的危險信號,

  因為來過“葬禮”的烏鴉之後會明顯避開這片土地,這裡會被它們標記為“危險區域”。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