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韩国: 韩国发现猴痘疑似病例 传入中国风险大吗?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5月12日下午,我的同事安妮里蒙(Anne Rimoin)教授来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最近英国的人类猴痘(Human Monkeypox)的小型爆发,多数病例是在男同性恋者中发现,是首次发现猴痘可能被性传播的情况。


  安妮里蒙(Anne Rimoin)是我们流行病系的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埃博拉、人类猴痘和中非疾病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

  她在2002年开始在刚果民主共和国 (DRC) 建立人类猴痘的实验室,研究生活在动物与人类接触交汇处的人群中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包括埃博拉病毒对幸存者的长期后果;自天花疫苗接种停止以来猴痘的出现;新病原体(下刚果病毒)的鉴定和人类猿猴泡沫病毒的新菌株。


  下面将我和安妮里蒙教授关于猴痘爆发情况以及严重程度、未来走向如何等,交流的一些学习心得综述如下。

  欧美人类猴痘爆发的特点:多地爆发与旅行无关,多数病例发生在男男同性恋者中,同新冠一样会发生突变

  猴痘是一种森林动物人畜共患病。据美媒报道,全球目前已有超过35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确诊病例超过2500例。猴痘是通常局限于中非和西非的传染病,如此多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在非洲外出现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2022年6月15日,按世卫组织区域划分的猴痘确诊病例

  而据韩国防疫部门6月21日通报,韩国当天发现一例猴痘疑似病例从仁川国际机场入境韩国,这例疑似病例已于当晚21时40分左右送往医院接受隔离治疗。韩国疾病管理厅于5月31日决定将猴痘预警级别提升至“关注”级,还将猴痘指定为乙类法定传染病,采取疑似病例申报、流行病学调查、指定治疗机构和隔离应对等措施。

  这次爆发特点是全球大多数确诊猴痘病例与旅行无关,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年轻男性同性恋者,到目前没有死亡病例。

  猴痘和新冠病毒不一样,是不太容易人传人的。但是这次在世界各地非洲以外的欧美澳州同时发生,是不太符合传播规律的。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自从1970-80年左右停止天花疫苗以后,人类对天花的免疫力下降。考虑到天花病毒和猴痘病毒同族,对猴痘的免疫力也下降了。40-50岁以下的从未接种天花疫苗的年轻人猴痘的危险很高。当新一代出生在一个没有天花或天花疫苗接种运动的世界时,他们长大后很容易感染猴痘。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免疫力下降意味着猴痘感染在天花消失后的 30 年中增加了 20 倍,正如安妮里蒙教授在201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使病毒有更多机会进化成人类传播性更强的病原体。

  正因为群体免疫能力下降,由于国际旅行的交流,猴痘可能已经侵入欧美澳的社区,引起隐蔽性传播和社区感染。

  另外的原因是猴痘病毒也有可能像新冠病毒一样,产生的新的突变,这种突变使得病毒的传染力更强。这个原因应该很快就可以通过病毒测序和原始病毒进行比较,被清楚地发现。


  “猴痘” 还是“啮齿动物痘”病毒?

  该病毒人传人的能力很差。通过性传播爆发

  按照世界猴痘专家安妮里蒙教授意见,命名为这个名字实际上用词不当。该病毒应该被称为“啮齿动物痘”。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猴痘”这个名字来自于 1958 年首次记录的这种疾病病例,当时在为研究而保存的猴子群中发生了两次暴发。

  但猴子不是主要的携带者。相反,这种病毒可能会持续存在于松鼠、袋鼠、睡鼠或其他啮齿动物身上。

  动物传人和人传人引起感染,主要来自动物咬伤、抓伤或接触动物体液,然后病毒可以通过咳嗽和打喷嚏或接触病变部位的脓液传播给其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被认为主要是通过大的呼吸道飞沫发生的。呼吸道飞沫通常不能传播超过几英尺,因此需要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

  其他人际传播方法包括直接接触体液或病变材料,以及间接接触病变材料,例如通过受污染的衣服或床单。该病毒的潜伏期是1-3周。

  该病毒人传人的能力很差。一般认为,该病毒的 R0(从一名感染者身上感染疾病的平均人数)一直小于 1,这意味着疫情自然会逐渐减少。没有密切接触的个体之间传播的可能性被认为很低。所以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该病毒仅靠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就可以维持人群中的猴痘感染。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