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25岁精分患者直播打赏158万引争议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5岁的大侄子多年前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直靠药物治疗;二侄子自父母去世后,没有外出务工。兄弟俩因为没有家人约束,一直沉迷于玩游戏、看直播,在多个网络直播平台上打赏共消费了158万元(包含父亲的死亡赔偿金和家里存款)。


近日,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杨楼村村民黄女士向媒体反映了上述情况。作为兄弟俩的婶婶,黄女士见状痛心不已,她希望相关平台退回打赏和充值款项。

涉事平台均回应称,无法确认用户是否为限制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明。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充值打赏退款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一些监护人在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款项时遇阻。

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的行为是否具有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款项能否追回?此类纠纷缘何频发,又该如何规范?



巨额打赏不鲜见

充值容易退款难


今年2月的短短10多天里,9岁女孩在直播平台接连打赏了31名主播,刷了19.5万余元的礼物,这些钱是用于家人治病的救命钱;今年春节前后,9岁女孩在短视频平台和游戏平台充值18万元,通过打赏主播,请主播帮其写作业带升级……未成年人巨额充值打赏的新闻屡见报端。

民法典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指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多名受访专家指出,根据上述规定,无民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直播打赏、游戏充值的行为不具有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一律应该退还。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游戏平台的退费流程一般分为三步,验证监护人身份,退费申请只能由监护人发起,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并进行人脸识别;需要了解孩子游戏及消费的实际情况,并提供支付人身份证、监护人户口本、孩子监护关系证明材料,核对退费金额无误后最终才能发起退款。直播平台与游戏平台的退款流程相似。

某游戏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是18周岁以上的精神病人参与游戏充值,监护人在提供相关证明后可以退款;如果不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需证明其是发病期间打赏和充值才行。

尽管有相关规定,但不少监护人在申请退款时仍然阻力重重,原因多为“证明材料不足”。

来自广东省的张女士向记者吐槽称,其8岁的女儿用爷爷手机玩某款游戏并充值11065元。张女士向游戏平台发起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申请,却提示审核失败,原因是其所提交的信息缺失申请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证明、账单录屏、账号实名人等,需修改后重新提交申请。张女士补充了相关资料,可数天过去,审核仍然未通过。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1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0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