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轉移支付砸錢 砸不出民生水平提高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每次談到轉移支付的問題時,很多欠發達地區的讀者會有“別動我奶酪”的護食反應。他們認為“這些錢砸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民生水平總是提高了”。其實,彼之奶酪,汝之毒藥。砸錢是砸不出民生水平提高的,只會造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扭曲,長期貽害耽誤民生。


轉移支付不能“造富”

提高民生水平,最核心的數據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很多人想象中,通過東部發達地區大規模財政轉移支付,欠發達地區“人均吃大戶”,真香。按照這一想象,轉移支付的增長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應該同步增長。那麼,人口少、轉移支付高的西部省份,應該最能體現“人均吃大戶”的優勢。700萬人口的青海,人均收入增長和轉移支付之間關系如何呢?


2010年,青海省進賬的轉移支付為193.31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為0.87萬元。



2022年進賬的轉移支付1471.85億元,是2010年的7.6倍。同年,青海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萬元,為2010年的3.1倍。顯然,轉移支付快速增長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長之間是不成比例的。

2010年以來,青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每年1500元左右的勻速增長。同一時期,轉移支付激增,並沒有轉化為收入增加的明顯推動力。

再和全國做個比較。2010年到2022,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9倍,青海同期的3.1倍,並不亮眼。就這0.2的“優勢”,和轉移支付也不見得有多少關系。因為2001年到2010年,青海省的GDP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常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5年後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增長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的背離反而更加明顯了。青海省的轉移支付,從2015年的459.88億元增長到了2022年1471.85億元,增長了3倍有余。但是,同期青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從1.58萬增長到了2.7萬,僅增長了1.8倍,僅高於全國平均值0.13。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轉移支付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增長貢獻並不明顯,相關性很弱。和轉移支付同步增長的不是收入,而是地方債務。

轉移支付推高地方債

2022年青海收到轉移支付1471.85億,人均2萬多,要是都分配給青海人,接近收入翻番了。這等好事,純屬臆想。


因為,轉移支付並非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按照“人頭”發放的直接現金補貼不僅范圍小,而且金額也很低。諸如農村醫保之類的“補人頭”,撐死也就一年幾百。大部分轉移支付的錢都去搞“項目學”了。

轉移支付大幅增長是2008年後多輪大基建的伴生物,資金主要流向了大小項目工程中。很多轉移支付都是指定用途的專項撥款,主打“民生項目”牌。民生是前菜,項目才是主菜。

借著民生搞工程的“項目學”,大行其道。比如,三四線城市把貨幣化棚改完成了房地產。發出去的人頭費補靠房地產項目的土地財政收回來。再如,“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個個網紅“最美學校”拔地而起,幾億十幾億的資金套出來,項目營運成功。

住房、教育、衛生這些“民生牌”打完了,也沒關系。腦洞大一點、思維發散一點,啥不是民生呢?發展地方經濟、培育重點產業,不是“民生”嗎?旅游的故事最好講,水司樓來一個,女神像也要上,有山山水水的造景區,沒山山水水的造山水。

用轉移支付資金用搞項目。項目越搞越多、越搞越大,就要配杠杆(电视剧)融資。配上杠杆就成了債務包。轉移支付激增的十幾年,也是地方債激增的十幾年,高度同步。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