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转移支付砸钱 砸不出民生水平提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每次谈到转移支付的问题时,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读者会有“别动我奶酪”的护食反应。他们认为“这些钱砸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生水平总是提高了”。其实,彼之奶酪,汝之毒药。砸钱是砸不出民生水平提高的,只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扭曲,长期贻害耽误民生。


转移支付不能“造富”

提高民生水平,最核心的数据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很多人想象中,通过东部发达地区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欠发达地区“人均吃大户”,真香。按照这一想象,转移支付的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应该同步增长。那么,人口少、转移支付高的西部省份,应该最能体现“人均吃大户”的优势。700万人口的青海,人均收入增长和转移支付之间关系如何呢?


2010年,青海省进账的转移支付为193.3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87万元。



2022年进账的转移支付1471.85亿元,是2010年的7.6倍。同年,青海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万元,为2010年的3.1倍。显然,转移支付快速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长之间是不成比例的。

2010年以来,青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保持每年1500元左右的匀速增长。同一时期,转移支付激增,并没有转化为收入增加的明显推动力。

再和全国做个比较。2010年到2022,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9倍,青海同期的3.1倍,并不亮眼。就这0.2的“优势”,和转移支付也不见得有多少关系。因为2001年到2010年,青海省的GDP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常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后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背离反而更加明显了。青海省的转移支付,从2015年的459.88亿元增长到了2022年1471.85亿元,增长了3倍有余。但是,同期青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从1.58万增长到了2.7万,仅增长了1.8倍,仅高于全国平均值0.1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贡献并不明显,相关性很弱。和转移支付同步增长的不是收入,而是地方债务。

转移支付推高地方债

2022年青海收到转移支付1471.85亿,人均2万多,要是都分配给青海人,接近收入翻番了。这等好事,纯属臆想。


因为,转移支付并非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按照“人头”发放的直接现金补贴不仅范围小,而且金额也很低。诸如农村医保之类的“补人头”,撑死也就一年几百。大部分转移支付的钱都去搞“项目学”了。

转移支付大幅增长是2008年后多轮大基建的伴生物,资金主要流向了大小项目工程中。很多转移支付都是指定用途的专项拨款,主打“民生项目”牌。民生是前菜,项目才是主菜。

借着民生搞工程的“项目学”,大行其道。比如,三四线城市把货币化棚改完成了房地产。发出去的人头费补靠房地产项目的土地财政收回来。再如,“再穷不能穷教育”,一个个网红“最美学校”拔地而起,几亿十几亿的资金套出来,项目营运成功。

住房、教育、卫生这些“民生牌”打完了,也没关系。脑洞大一点、思维发散一点,啥不是民生呢?发展地方经济、培育重点产业,不是“民生”吗?旅游的故事最好讲,水司楼来一个,女神像也要上,有山山水水的造景区,没山山水水的造山水。

用转移支付资金用搞项目。项目越搞越多、越搞越大,就要配杠杆(电视剧)融资。配上杠杆就成了债务包。转移支付激增的十几年,也是地方债激增的十几年,高度同步。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29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1 秒